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80~120纳米。新分离的病毒可呈丝状。核心含单股RNA、RNA多聚酶及核蛋白。核蛋白含有型特异性抗原,据此可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外有囊膜,内层为内膜蛋白,外层为双层脂膜,其上有很多微粒,为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前者可分15个亚型(H1~H15),后者可分9个亚型(N1~N9)。H抗体为中和抗体,N抗体能抑制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减少再感染新的细胞。病毒可借血凝素与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感染细胞。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日,分为单纯型、肺炎型:
①单纯型。最常见。轻型患者类似普通感冒,病程2~3日。多数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局部呼吸道症状轻微,为此病特点。表现为骤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明显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鼻堵、流鼻涕及打喷嚏等鼻炎症状,也可有腹泻、水样便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面颊潮红,结膜及咽部充血。发热持续2~5日内退热,其他症状亦随之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
②肺炎型。主要发生在幼儿、老年人,患有慢性心、肺、肾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起病时与典型流感相似,但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烦躁、剧烈咳嗽、气促紫绀和咯血痰。两肺可闻细小水泡音。胸片示两肺弥漫性结节状阴影,近肺门处较多。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日内病情恶化而死亡。并发症可继发细菌及其他病毒感染。
诊断
根据当地和近期有流感流行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血白细胞总数降低,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增多。进一步确诊和对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可取发病3日内患者咽部的含漱液和鼻咽拭子,接种鸡胚或组织培养以分离病毒。亦可取患者的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此外,用鼻甲黏膜印片染色后,可见柱状上皮细胞内有包涵体。亦可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鼻黏膜上皮细胞内有流感病毒抗原,此法可作快速诊断。
治疗
早期甲型流感患者,可用金刚烷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包括卧床休息、多饮水、用解热镇痛药。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菌药治疗。亦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预防
应经常掌握国际及国内流感流行动向作疫情预测,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隔离患者至退热后2天。流行期间,鼓励戴口罩,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居室应通风及用乳酸和食醋蒸熏消毒。对易感人群可用疫苗预防,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必须选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新毒株制备疫苗。尚可应用金刚烷胺作药物预防,但对孕妇、哺乳妇女和有癫痫史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