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人体感染后,被感染的细胞增大,细胞核及胞浆内有包涵体,因而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可以侵犯全身各组织及器官。主要表现为肺炎、肝炎、脑炎、心肌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但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可由其唾液、尿、血、乳汁、精液、子宫颈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病毒。患者通过胎盘、产道、母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而受染。巨细胞病毒可在人的白细胞中长期潜伏和增殖,易引起的先天性宫内感染,较风疹病毒引起的高,可致死胎、流产、早产、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此外,接受器官移植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更易感染,输血亦可引起感染。正常人群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自然感染普遍,流行无季节性。感染率和地理、种族和经济状况等有关。发达国家人群血清HCMV抗体检出率约40%~60%,发展中国家超过90%,非洲接近100%。在中国的感染率高达80%~100%,沿海地区IgM和IgG水平都明显低于内陆地区。男女无明显差异。人的一生中有两个CMV感染高峰,其一为围生期,其二为生育期,后者可能与性活动有关。
病原体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β疱疹病毒亚科(见疱疹病毒感染)。形态及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大小为180~250纳米。对乙醚、氯仿等高度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
临床表现
感染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分原发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易侵犯全身器官及组织,症状较重。在原发性感染后,部分病毒潜伏体内,不引起症状,称为潜伏性感染。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引起症状,此即复发性感染,此类患者体内已产生免疫力,一般症状较轻。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①先天性感染:约占新生儿的1%,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感染后,更易使胎儿患症状性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感染可以表现为隐性感染,也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和胎儿全身各器官如肺、肝、脑等的感染及先天性畸形。
②产后早期感染:大多数在产后早期感染CMV的婴儿无症状。然而,早产儿和伴原发性免疫疾病的患儿具有发生重度症状性感染的风险。症状出现于足月儿时,通常是短暂性的,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和腹部膨隆)、肝脾肿大、肝炎、轻度肺炎,以及血细胞计数异常。早产儿和/或VLBW婴儿(出生体重1500g)尤其容易发生重度CMV疾病,表现包括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损害如昏迷、惊厥、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视力及听力障碍以及颅内钙化和小头畸形等。
③儿童和成人感染: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肝炎及心肌炎。该病毒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无咽炎及颈淋巴结肿大,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可借此与另一疱疹病毒(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④免疫缺陷及器官移植患者的感染:由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又有多次大量输血、植入带病毒者的器官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较易发生感染,除发生上述症状外,还可表现全身各器官感染。病情重,病死率高。
诊断
孕妇早产、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及有不明原因的肺炎、肝炎、脑炎、紫癜、贫血及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表现者,均应怀疑其感染,可做以下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①新鲜尿检查巨细胞包涵体。
②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诊断的可靠依据。
③病毒分离:将患者的唾液、尿液、分泌物、外周血细胞等标本接种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进行HCMV的分离和鉴定。
④DNA杂交技术检测该病毒的DNA。
治疗
一般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对病情较重及各脏器感染者,可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妊娠早期发现有原发HCMV感染时,应尽快终止妊娠。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应进一步检查胎儿有无畸形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免疫力低下是成人HCMV感染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术后患者调整免疫抑制剂应用,AIDS患者给予HAART以重建患者免疫功能等均至关重要。
预防
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及AIDS患者,可以选择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或膦甲酸钠进行预防用药。一旦出现CMV感染,应积极治疗。
CMV传播途径为接触含病毒的唾液、尿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播,或由性交及哺乳、移植器官及输血传播。因此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需进行严格的消毒;严格筛选CMV血清学阴性血或血制品;加强孕妇、婴儿及免疫缺陷患者的个人防护;加强产前及围生期CMV筛查;应用CMV高效免疫球蛋白等。其他预防措施包括:育龄期妇女进行有意识的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减少CMV对胎儿的危害。孕妇、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免疫缺陷等患者要远离传染源。
多国已研制出CMV病毒活疫苗,但免疫效果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