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聋

听力正常却假装聋或听力有一定受损却夸大听力损失程度的现象。又称诈聋。

病因

伪聋在19世纪20年代后就有文献报道。1961年由R.卡哈特最早提出“伪聋”一词。此后文献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术语还包括心因性、非器质性、功能性等,各名词间含义不尽相同。

临床表现

不同文化、收入、工作背景的人群中伪聋发病率不同,波动在2%~90%。在可能涉及经济赔偿、有利于摆脱某些不利处境时伪聋发生率高。儿童伪聋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文献报道。儿童伪聋并非罕见,可能是心理异常或渴望获得关注等原因引起,实际工作中很难判断儿童伪聋行为的原因。

诊断

对疑为伪聋的患者应先了解病史。在纯音测试时其反应的重复性很差。若怀疑受试者听力损失的准确性,不宜立即做出诊断,而应通过各种听力测试确认受试者真实听力水平,再根据结果判断。可进行伪聋定性测试检查。

Stenger试验及改良Stenger试验
适用于单侧伪聋者。原理是当同时给双耳同一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时,受试者只能感受到强度大的一侧有声。当差耳与好耳反应阈相差25分贝时,结果最为可靠。检查时方法双耳同时给声,好耳的给声强度为阈上10分贝,差耳为阈下10分贝。若差耳的反应阈是真实的,则差耳听不到信号,好耳能听到信号,受试者做出反应则称Stenger试验阴性,说明差耳的反应阈可能是真实的。若受试者不反应,是因为其听到了给予差耳的声音,但为了伪装或夸大听力损失,故意不反应,此为Stenger阳性,提示伪聋的可能。Stenger改良试验是以扬扬格词代替纯音进行测试,原理相同。

故事强度变换试验
适用于单侧或双侧伪聋,大多数测试结果接近受试者的真实言语阈值。方法是让受试者听一个故事后回答十个问题。故事第一部分给声强度10分贝,第二部分为言语接受阈反应阈下30~50分贝。若第二部分回答问题正确,则测试结果阳性、提示伪聋的可能。其他还包括上升-下降法、低强度因素平衡试验、脉冲计数法、是-否试验等。

定量的电生理听力测试方法客观,尤其可用于不合作或不能合作的受试者。常用的包括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纯音延迟听觉反馈等。

治疗

对伪聋者正面斥责很少能解决问题。尤其对于儿童伪聋更应慎重。一般应注意说话方式,并评估是否需要其他检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