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

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的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circumscribed otitis externa)。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和复发性。外耳道疖仅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仅存于外耳道软骨部的皮下,外耳道骨部皮肤与骨膜紧邻,毛囊等皮下组织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外耳道疖最常见的致病菌,也可分离出假单胞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正常的外耳道最常见的菌群。

病因

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中,汗腺通过调节外耳道皮肤的pH(3.0~5.0)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而皮脂腺通过分泌油脂润滑角质层,同时分泌不饱和脂肪酸抑制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维持外耳道皮肤的正常功能。外耳道疖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不恰当挖耳、外耳道进水。均可导致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角质层损伤,致使致病菌入侵皮下的毛囊,引发博克哈特脓疱疮或外耳道疖。博克哈特脓疱疮是一种浅表性脓疱性毛囊炎,它起初为一红色的丘疹,而后发展为浅表性脓疱。若化脓性菌更深植于毛囊,就会形成疖肿(furuncle or boil)。
②中耳长期流脓或外耳道湿疹的患者易患此病。
③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缺陷等全身疾病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均可诱发此病。
④外耳道疖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职业、所处的气候条件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关系。温暖潮湿的环境更利于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的生长。

临床表现

包括:
①红。病变局部皮肤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状,起病初期尤为明显。
②肿(耳胀满感)。病变局部肿胀严重时甚至从外耳道完全不能窥及鼓膜。如果疖肿发生在外耳道后下壁,肿胀可蔓延至乳突区,耳后沟消失,耳郭向前向外移位。
③热。病变局部皮肤呈现急性炎症表现,皮温升高,起病初期明显。
④痛。耳痛常常为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炎症在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与软骨膜之间的狭窄空间蔓延,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张力增加,往往引发剧烈耳痛,且疼痛的程度与肿胀的程度呈正相关。如果疖肿发生在外耳道前壁,张口、咀嚼、打呵欠等引发颞下颌关节运动的动作均会引发疼痛加剧,且可放射至同侧头部。
⑤传导性听力障碍。病变局部肿胀,外耳道堵塞,会引发传导性听力障碍。
⑥婴幼儿的外耳道疖可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卧于患侧,触碰患耳时哭闹加重,可伴有体温升高。

诊断

外耳道未完全堵塞,通过检查可发现外耳道的疖肿及正常的鼓膜,或耳屏处或耳后沟有压痛,或牵拉耳郭时疼痛加剧。根据这些缺乏中耳病变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不难做出判断。

外耳道完全堵塞,由于不能直接检查鼓膜状态,首先要判断是外耳道病变还是中耳病变。中耳乳突炎可表现为乳突区的肿胀、疼痛及听力障碍,外耳道疖也可有类似表现。首先从病史入手,乳突炎患者往往有中耳炎病史。中耳炎患者往往有耳深部痛、耳聋及耳漏,经常伴有或跟随上呼吸道的感染,且耳漏常在疼痛数小时内发生,且耳痛随之减轻。而外耳道疖在脓疱溃破之前可持续疼痛数天,听力障碍不显著。外耳道疖的脓液量少,而中耳乳突炎往往有大量黏脓性分泌物。头痛、眩晕、面神经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体征的出现往往提示严重的中耳乳突疾病。

检查方法
外耳道未完全堵塞
早期可发现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局限性红肿,有触痛,耳屏处或耳后沟有压痛,或牵拉耳郭时疼痛加剧,且可窥及正常鼓膜。疖肿成熟后,局部变软,尖端呈露黄白色脓点,溃破后流出带血黏稠脓液。脓的特点为量少、稠厚、无黏液。患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压痛。

外耳道完全堵塞
可通过X线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排查中耳乳突炎。

鉴别诊断
牵拉耳郭
外耳道疖患者张口、咬牙或牵拉耳郭时疼痛或不适感加重,而中耳疾病往往不明显。

耳屏区淋巴结触痛
外耳道疖或外耳道炎时耳周区淋巴结可增大且有压痛,而中耳疾病此体征往往不显著。

听力检测
外耳道疖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明显低于中耳乳突炎患者,虽然两者均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

上气道感染性病变
中耳的感染性病变往往与鼻腔等上气道部位的感染性病变相关。而外耳道疖为局部毛囊的化脓性炎症。

中耳乳突影像学检查
X线或CT可直观区分外耳道及中耳乳突疾病。

体温和脉搏检测
急性化脓性中耳疾病可引发生命体征的改变,而外耳道疖往往不会。

血糖及尿糖检测
糖尿病与疖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细胞计数和血沉检查
如果通过以上症状和体征仍不能明确诊断,白细胞计数及血沉检测可能有所帮助。

治疗

单发性外耳道疖(circumscribed single furuncles)
局部治疗包括:
①疖肿未成熟时,可将浸有10%鱼石脂甘油的纱条置于外耳道,以减轻外耳道肿胀,从而缓解疼痛,鱼石脂甘油纱条每日更换一次。也可用多黏菌素B、新霉素、氢化可的松混合液滴耳,多黏菌素B可有效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新霉素可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氢化可的松可控制炎症,减轻外耳道肿胀。同时可加用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手段促进炎症局限或疖肿成熟。
②当疖肿的顶部有脓点或脓疱形成时,说明疖肿已成熟,排出脓液是首选。可用耳用棉签蘸30%~50%的硝酸银或纯石炭酸烧灼脓点或脓疱,使其溃破;或选择性给予麻醉剂的基础上,沿外耳道长轴方向切开排脓。

切排前一定注意消毒术区皮肤,切勿在外耳道内做横行切口,以免日后引起外耳道环形狭窄;切勿过早切排。过早切排有使感染扩散引发软骨膜炎的风险,且注意切入深度,切不可伤及软骨及软骨膜。切排后将橡皮条引流条、鱼石脂甘油纱条或抗生素纱条置于创面。切排获得的脓液可行微生物培养,以明确致病菌。

全身用药包括:
①疼痛较剧时给药可给予镇痛剂。
②症状较重时可口服或胃肠外给药,首选青霉素类,能有效缩短病程缓解疼痛。250毫克的青霉素V钾片,每天4次,5天为一疗程。一部分对青霉素耐药的院外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给予青霉素(500000单位,每8小时一次)。成人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适当给予类固醇药物可控制炎症,减轻肿胀,如1%(0.5%)氢化可的松、0.5%(0.25%)醋酸泼尼松龙、0.1%地塞米松、0.05%地奈德、0.05%倍他米松二丙酸酯、0.1%糠酸莫米松等均有应用于外耳道疖治疗的临床报道。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多发性外耳道疖(multiple furuncles)
治疗原则同单发性外耳道疖。

复发性外耳道疖(recurrent furunculosis)
这类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性人格,有挖耳的不良习惯,且多伴有鼻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以如何控制病变局部(外耳道)及病原微生物原发灶(如鼻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除单发性外耳道疖中提到的治疗方法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可将1%的金霉素软膏涂于鼻腔,杀灭鼻腔病原菌。
②用抗菌香皂清洗身体,用干净浴巾擦干。然后用含有1%金霉素软膏的滑石粉(硼酸粉∶淀粉∶滑石粉=1∶1∶8)涂抹身体。5~7天为一疗程。
③紫外线局部或全身照射。
④多食新鲜的果蔬,低糖饮食。
⑤对于以上治疗无效者,可注射葡萄球菌类毒素制剂。

预防

做好健康宣教是关键。纠正不良挖耳习惯。游泳、沐浴、洗头、潜水后及时将外耳道拭干。居住环境常年温暖潮湿者或外耳道瘙痒者可用70%酒精,或4%硼酸酒精,或1%水杨酸酒精,或0.25%醋酸擦拭外耳道。避免医源性外耳道损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