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于面神经的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可分为神经源性面神经肿瘤和非神经源性面神经肿瘤。按照面神经瘤病理类型可分为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面神经血管纤维瘤、面神经纤维肉瘤等。其中,面神经鞘瘤是面神经肿瘤最常见的类型,多为良性,恶变率小于1%,可发生在全程面神经的一段纤维上,但以膝状神经节周围多见。
病理
面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叶的雪旺氏细胞,有完整的包膜,肿瘤组织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面神经纤维一般不被破坏,而是被推挤至肿瘤周边。镜下见瘤细胞呈束状排列,似栅栏状。面神经纤维瘤来源于中胚叶的神经内膜,可单发或多发,常沿神经干生长,无包膜,多发者即为神经纤维瘤病。镜下可见大量内膜、外膜及纤维细胞。
病因
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失调及发育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与肿瘤性质、所在部位及侵及范围有关。通常肿瘤生长缓慢,可长期无症状。面神经鞘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面神经麻痹,可反复发作。早期可以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而后转为面瘫,也可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通常面神经血管纤维瘤的面瘫症状出现的较早且严重。面神经肿瘤除引起不同程度的面瘫或听力下降外,还可有耳鸣、眩晕、面部或耳部疼痛,以及伴有耳内流脓等感染症状。腮腺区的面神经肿瘤可以仅表现为耳下包块以及面瘫。
诊断
凡有进行性面瘫,除非已确诊为其他原因所致,均应考虑此瘤的可能性,特别是伴有面部抽搐或痉挛者。鉴于临床诊断的困难,常需进行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颞骨高分辨CT静脉造影是显示面神经瘤最准确的方法,可表现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以及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对了解岩骨骨质破坏及与内耳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的价值。MRI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肿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本病的确诊需根据病理学检查而定。
应注意与贝尔面瘫、原发性半面痉挛、胆脂瘤性中耳炎、颈静脉球体瘤、中耳癌以及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等相鉴别。如肿瘤原发在内听道内,则易和听神经瘤相混淆,通常术前难以鉴别。腮腺区的面神经鞘瘤,通常因无意中发现而就诊,易与腮腺混合瘤等腮腺肿瘤相混淆。
治疗
基本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复面神经功能。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残余听力的情况,可以采取乳突入路、经颅中窝-乳突入路、迷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等术式。早期切除肿瘤是彻底切除肿瘤、防止肿瘤术后复发,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为彻底切除肿瘤,约70%的患者无法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术中可使用腓肠神经或耳大神经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5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面神经功能HB Ⅲ。如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应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重建术。对于面神经功能为HB Ⅰ、Ⅱ的面神经患者可以暂时采取临床随访、观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