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闭合性损伤或耳部外伤时无颞骨骨折的迷路损伤。主要特点是内耳出血、水肿、耳石器损伤,可继发无菌性迷路炎。迷路震荡经常与脑震荡相伴随。据统计,脑震荡伤员40%有迷路症状。
病因
头部外伤时的加速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而发生的听觉及前庭末梢感受器的移位,以及强大振动波经颅骨传导到内耳,是迷路震荡的直接原因。在钝性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压力波可通过蜗导水管或内听道底的传导使外淋巴压力升高,从而导致迷路窗破裂。打耳光或者爆炸时,鼻咽部或外耳道气压的骤然升高,也可通过中耳传向内耳,由于听小骨的惯性作用导致镫骨底板活动度过大,从而导致迷路的震荡性损伤。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眼震等内耳损伤症状,常伴有脑震荡症状及精神症状,亦可出现典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听力损失程度轻重不等,以双耳均发生较多见,纯音听阈检查、听性脑干反应(ABR)、40赫兹听相关电位检查高频较低频更容易受损,少数可达极重度听力损失。阈值上听功能试验可为阳性。瘘管试验、位置试验、龙贝格征(Romberg sign)可为阳性。前庭功能检查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颞骨和/或头颅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排除颞骨骨折、颅内病变等其他原因。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听力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即头部外伤后短时间内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可伴前庭症状,常规耳科检查和头颅及颞骨CT扫描无异常,以及各种听力学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即可诊断迷路震荡。有时须鉴别诊断:
①先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因出生时已耳聋,主要通过询问病史及外伤史、遗传史、既往史、颞骨CT来鉴别。
②在ABR、DPOAE检查中,癔症性耳聋可出现听觉反应而有助于鉴别。
③突发性聋。鉴别较为困难,可结合相关病史、外伤史、有助于鉴别。
④单纯颞骨骨折或颅骨骨折。颅脑CT即可鉴别。
治疗
迷路震荡的治疗原则上可以按照脑震荡处理原则进行。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1~2周,头部应抬高30%,绝对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动作。酌情给予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适当输液。若症状继续加重,可行鼓室探查术,证实为窗膜破裂后应立即进行修补。若合并较重的听力损失,治疗应结合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供血,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内耳水肿及炎症反应,尽可能挽救听力。当然,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仍然会有治疗无效的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唯一的选择。手术时机选择伤后1~2年较为合适。术前判断听觉通路的完整与否以及听觉中枢有无问题决定着患者是否适合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只有患者致聋原因明确,听损部位在耳蜗,外伤前听力正常等需要慎重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NRT测试对术后康复效果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预后
迷路震荡的患者预后因人而异,伴随听力下降的迷路震荡患者伤后3个月,甚至达一年,接受治疗后,听力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