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火器伤或锐器伤造成胸壁缺损创口,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入胸膜腔的现象。
病因
开放性气胸的主要原因是胸部损伤,所有可以导致胸部损伤的因素均会造成开放性气胸,如小弹片、低速枪弹、刀、玻璃等,常见于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武器、利器伤等,引起机体的通气功能和循环功能障碍。
形成开放性气胸时,外界空气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空气出入量与胸壁伤口大小有密切关系,胸膜腔内压几乎等于大气压,伤侧肺将完全萎陷,纵隔推移至对侧,压迫健侧肺,通气不足,塌陷肺泡区域的血液无法氧合,肺动静脉分流增加,造成全身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同时由于健侧胸腔压力仍会随呼吸周期而增减,从而引起纵隔摆动和残气对流,导致严重的通气、换气障碍。胸壁开放性创口愈大,所引起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愈严重。当创口大于气管直径时,如不及时封住,常迅速导致死亡。
纵隔摆动又可刺激纵隔及肺门神经丛,引起或加重休克。同时外界冷空气不断进出胸膜腔,不但刺激胸膜上的神经末梢,还会使大量体温及体液散失,并会带入细菌及异物,增加感染机会。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伴或不伴休克症状。伤侧胸壁可见伴有气体进出胸腔发出吸吮样声音的伤口。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张口呼吸、鼻翼翕动,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脉搏弱可表现为脉细、脉弱、舌淡、苔薄,气短、乏力、语音低微等症状。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因呼吸循环功能受损,可继发出现物质代谢紊乱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等,常表现为意识浑浊,表情淡漠,烦躁不安,皮肤和黏膜苍白、潮湿、肢端发凉。
常见并发症:
①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0%~40%,多在气胸发病后3~5天出现,通常小量胸腔积液,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胸闷、胸痛、干咳等症状。积液不仅加重了肺萎陷,对于开放性气胸者还易发展为脓气胸。
②血气胸。气胸引起胸膜粘连带中的血管撕裂而导致。表现为内出血症状,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而弱、血压下降、休克等。其病情轻重与撕裂的血管大小有关。小的出血随血管的收缩和内皮的卷缩而自动停止;大的血气胸则发病急骤,除胸闷、胸痛、气促外,还有头昏、心慌、面色苍白、皮肤凉湿,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征象,X线检查可见液气平面,胸腔穿刺为全血。
③感染性休克。表现为寒战、高热、多汗、出血、意识障碍、少尿等。
诊断
病史询问,一般有胸部外伤史,如刀刺伤、坠落伤等。
患侧胸壁可见有创口通入胸腔,并能听到空气随着呼吸进出的声音,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有时可听到纵隔摆动声。
X线胸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了解肺部受压程度,肺内病变情况及有无胸膜粘连、胸腔积液、纵隔移位等。提示外凸弧形的细线条状影即气胸影,气胸线以外透亮度增高,无肺纹理。大量气胸时,肺脏向肺门回缩,呈圆球形阴影。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于气胸量的评价更为准确,提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萎缩改变。部分患者可伴有液气胸。如果患者血气胸存在,则应该及时进行胸膜腔穿刺,胸膜腔穿刺是一种简便又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
包括:
①一般治疗。补液,必要时输血,防止休克。
②药物治疗。患者手术后需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如头孢拉定等,患者疼痛难忍时可适当给予标准量的镇痛类药物。
③急性期治疗。根据病人当时所处现场的条件,自救或互救,尽快封闭胸壁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可用大型急救包,在伤员深呼气末敷盖创口并包扎固定。如有大块凡士林纱布或无菌塑料布则更为合用。要求封闭敷料够厚以避免漏气,但不能往创口内填塞;范围应超过创缘5厘米;包扎固定牢靠。在伤员转送途中要密切注意敷料有无松动及滑脱,不能随便更换,并时刻警惕张力性气胸的发生。
④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清创术,无胸内脏器损伤,无严重创口污染者,清创后予以缝合;伤口严重污染者,先行清创,延期缝合;胸内脏器损伤,应进行手术,创口污染不严重,且位置恰当者,可扩大创口进行胸内手术,反之则需另做剖胸切口。如果胸壁缺损过大,可进行带蒂肌皮瓣填补法、骨膜片覆盖法、人工代用品修补法来进行修复。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转归预后
对于开放性气胸的患者,如及时规范地治疗,则患者治愈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