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铁摄入不足和吸收代谢障碍等原因导致体内贮存铁耗竭,不能满足生成红细胞的需要,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的贫血。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
摄入不足:与多种原因有关,如经济状况低下使食物供应缺乏;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和挑食;膳食结构不合理等。
吸收利用障碍:常见于膳食组成缺乏动物性食物、胃肠道疾病等。某些药物,如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时服用的H2受体拮抗剂等也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铁的需要量增加:多见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育龄女性月经失血和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
丢失增多:某些疾病,如急性腹泻、慢性上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钩虫感染等可使体内铁大量丢失。
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运铁蛋白可自尿中漏出,也可引起铁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
早期缺铁性贫血常无症状或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容易疲劳、乏力等。随着贫血的程度加重,可出现下列表现。
常见症状:疲乏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睑结膜苍白、肝脾轻度增大等。
身体和智力发育障碍:幼儿可出现烦躁、易激惹,学龄儿童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力降低等。
活动和劳动耐力降低:多见于成年人,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
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多见于小儿,易发生感染。
易出现消化道炎症:常见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胃炎等。
皮肤毛发病变:常见毛发干枯脱落,指(趾)甲缺乏光泽、变薄、脆而易折,出现直的条纹状隆起,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
其他表现:有些患者出现异食癖,有嗜食泥土、煤球、石灰、墙泥、生米等怪癖;此外,可出现抗寒能力降低、月经紊乱、吞咽困难或吞咽时有梗塞感(普卢默-文森综合征,又称缺铁性咽下困难)等。
诊断
符合下述第①条和②~⑧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①男性血红蛋白(Hb)<130克/升,女性 Hb<120克/升,孕妇Hb<110克/升;平均血红细胞体积(MCV)<80飞升,平均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6皮克,平均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克/升;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③血清铁(SI)<10.7微摩尔/升,总铁结合力(TIBC)>64.4微摩尔/升。
④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TS)<15%。
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微摩尔/升(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微摩尔/升(全血)或FEP/Hb>4.5微克/克。
⑦血清铁蛋白(SF)<14微克/升。
⑧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应与其他因素可引起贫血相鉴别,如维生素B12、叶酸或蛋白质缺乏引起的贫血,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地中海贫血,造血功能不良而出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治疗
治疗原则是给以充足的铁以补充血液和组织需要,同时要及时去除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病因治疗
如系营养性缺铁,必须增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含维生素C及蛋白质高的食物;如慢性失血或肠道吸收不良,应及时找出失血原因及时治疗。
◎口服铁剂
常用铁剂有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山梨醇铁、含糖氧化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应与维生素C同服,以增加铁的吸收。总疗程2~3个月,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1~2个月以增加铁的贮存。
◎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后有严重消化道反应不可耐受者,或口服铁剂效果不明显、需要迅速纠正铁、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时,需给予肌内注射铁剂。当前应用的有右旋糖酐铁、山梨醇枸橼铁等。由于肌内注射铁剂反应较多,采用肌内注射铁剂时应该慎重。
◎输血及交换输血
严重贫血时,可考虑输血或输红细胞,伴心衰或急需手术时,可考虑部分换血。
◎营养治疗
给予高铁、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C的饮食。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血、肾、舌,鸭肫、乌贼、虾米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有鱼、禽、蛋、畜肉、大豆类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红枣、猕猴桃、甜椒、西兰花、桂圆等。提供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困难时,可适当给予维生素C制剂。
预防
①改善食物供应,纠正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②及时治疗影响铁吸收和利用的疾病。
③将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作为重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膳食应供应足够的铁;早产儿切断脐带不应过早,婴儿时期要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品。幼儿膳食要保证有足够的含铁量及良好的铁吸收率等。
④及时治疗隐性铁缺乏。没有出现贫血症状者,如果在筛检中发现,应该及时给予补充铁剂,以免进一步发展为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