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持、提升高原环境条件下人群的健康水平和作业能力,对其能量、营养素的需要量等提出的营养保障措施。
一般将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称为高原地区。中国的西藏以及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和四川、云南西北部均属于高原地区。由于高原地区存在低气压、低氧分压、寒冷、风沙、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造成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呼吸加快加深、心肌收缩力下降、红细胞生成增加、血液黏度升高、脑组织能量供给不足等,严重时易引发脑水肿和肺水肿,危及生命。高原环境低氧等因素可刺激机体代谢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等,蛋白质代谢以分解为主,机体脂肪代谢能力有所下降,对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的需要量也有所增加。有研究证明,高原环境条件下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含氧量。
对初入高原者,应采取高糖类、低脂肪、适量蛋白质的膳食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营养素供给量标准(GJB823B)规定:能量供给量应在平原基础上增加10%;糖类、蛋白质、脂肪所占能量的比例分别为55%~65%、12%~15%、20%~30%,其中糖类可提高至70%;维生素A:1000微克视黄醇活性当量;2.0~2.6毫克维生素B1,1.8~2.4毫克维生素B2,100~150毫克维生素C;钙800毫克,铁25毫克,锌20毫克。此外,对于尚未习服高原环境且较敏感者,应服用一些具有提高耐缺氧能力作用的营养保健品,同时应避免饮水过多,以防止脑肺水肿和肺水肿的发生。对于已经习服或适应高原环境的人群,可按一般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营养供给。由于高原地区食物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应积极做好食物采购、运输和储存工作,以实现食物多样化原则。另外,高原环境条件下由于低气压因素的影响,沸点下降,食物不易煮熟,可使用高压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