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接触物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如玩泥土、脏水有关,或因机械性刺激、日晒或病毒感染,或与自身敏感性高等因素有关。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砂疥”病名,但某些病象的记载与本病相似,如《诸病源候论》所写的“土风疮状如风疹,而头破,乍发乍瘥,此由肌腠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俗呼之为土风疮也”。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本病易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背等部位,男性儿童发病比率较女孩高,有时在儿童中可发生类似小流行的情况。本病高发于夏季,有家族过敏史者及皮肤划痕症者发病率高,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摩擦性苔藓样疹、幼儿丘疹性皮炎、沙土皮炎。
临床表现
本病皮疹首先发生在手背、腕部、前臂,其形态呈单一性,针帽大小,圆形、扁平或隆起的丘疹,散在或有聚集,呈轻度苔藓样变,颜色与皮肤相同或呈灰白、淡红色。皮疹可由开始发生的部位逐渐向其他部位扩散,如肘、膝、上臂、大腿及躯干,但皮疹较稀疏散在,且呈对称性,有瘙痒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如经常搔抓,局部潮红、融合,有时表面附着糠状鳞屑,全程皮疹干燥、无渗出、无水疱及脓疱等损害,病程1~2个月。
病因病机
湿热、食热、食积、消化不良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病毒侵袭、日晒或沙土、脏水刺激是外在诱因。皮疹大多发于手背、腕部、前臂伸侧,属三阳经所主部位,也提示发病与肠胃有关。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肠胃嫩弱,饮食不节、生冷厚味均可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职,内生湿热、食热,郁久化火。内有湿、食、火、热,外受毒邪侵袭,邪气郁于肌腠而发病。
辨证论治
由于中药煎煮过程比较烦琐,且口感不佳,小儿内服中药对于家长及患儿均不易接受,故采用外治法较为适宜。但口服中药的患儿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疗程,故用中药口服治疗应精简药味、调和口味。
内治以健脾除湿、清热消食、解毒止痒为主,方用除湿胃苓汤合消风散加减。
外治以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为主,可用苦参、金银花、野菊花、苍术、黄柏、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等分水煎,待药液温凉后外洗患处,每日1~2次。
预防与调护
本病重在预防,到了夏秋季要尽量避免儿童玩泥沙、水土、塑料或毛绒玩具等摩擦刺激性物品,在儿童游玩场所注意保护,减少机械性摩擦机会,并防止太阳暴晒,多饮水、提高免疫力。
治疗时外洗药液温度以患儿自感适宜为度,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头晕、气促、心慌、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
本病治愈后,如再接触刺激或摩擦,可再次发病,且病程较长,但本病预后良好,对孩子的健康影响不大,应对患儿家长加强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