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范围的疾病。
根据部位可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小儿,其中1~3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时易反复不已,夏季有自然缓解趋势。疾病迁延不愈,常并发咳喘、心悸、水肿、痹证等病证,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中所述的“自汗易感”与本病接近,此类患儿亦被称为“易感儿”或“复感儿”。如《幼科直言·卷四~六》中“或自汗、或病后标虚,时时伤风,体弱或泄泻者,不便重用发散”。《小儿病源方论卷一·养子十法》载“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治疗以补虚为主,如《证治汇补·伤风》云:“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佐以和解……”;《幼科发挥·诸汗》说:“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禀赋不足、喂养不当、顾护失宜、素禀体热等。病机责之于虚实两端:虚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实者邪热内伏,遇感乃发。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首分虚实,继辨脏腑。治疗以补虚为主,关键要抓住用药的时机,或健脾补肺,或益气养阴,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属实证者,宜清泻肺胃为主。常见证型:
①肺脾气虚。证见反复外感,少气懒言,动则多汗,面黄少华,唇口色淡,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指纹淡。治宜健脾补肺,常以玉屏风散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见反复外感,手足心热,或低热,盗汗,口干,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无力,指纹淡红。治宜益气养阴,常以生脉散加减。
③肺胃实热。证见反复外感,咽微红,口臭、口舌易生疮,汗多而黏,夜寐欠安,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泻肺胃,常以凉膈散加减。
预防与调护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经常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避免雾霾天气外出运动,必要时佩戴口罩;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过冷过热;出汗较多时,用干毛巾擦干,勿吹风着凉,洗澡时尤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膳食营养均衡,不贪凉,不偏食辛辣油腻,不过食;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