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致龋的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宿主的易感性等。同时,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初期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透明度下降,致使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的流行史可追溯至百万年前。龋病的发生随着人类进化以及经济活动的发展,特别是食物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如何评价龋病发生的广度及深度,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应用而生。

评价方法

患龋率与龋病发病率:患龋率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主要用于比较和描述龋病的分布。龋病发病率指在某一特定观察期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D)、失(M)、补(F)牙数(DMFT)。为了更准确地反映龋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可采用龋面均(DMFS)指数,“S”代表受龋病累及的牙面数(surface)。

乳牙的龋病记录可采用dmf指数,其内容和意义与DMF指数相同。视需要可选用dmft或dmfs。

龋病的好发部位

好发牙: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之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患龋率最低的是下颌前牙。乳牙列中,患龋率最高的是下颌第二乳磨牙,其次是上颌第二乳磨牙,中后依次为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

好发牙面:龋损的好发牙面以咬合面居首位,其次是邻面,再次是颊面。

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

中国于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为71.9%,龋均为4.24;15岁青少年龋病的患病率为44.4%,龋均为1.2;65~74岁老人龋病患病率为98.0%,龋均为13.33。

临床表现及分类

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可分为:①急性龋(acute caries)。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较快,牙髓组织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牙髓病变。②慢性龋(chronic caries)。进展慢,龋坏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病变组织较干硬,又称干性龋。一般龋病都属此种类型。③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为继发龋。

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可分为:根据牙齿表面对龋病敏感性的分类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窝沟龋,Ⅱ型为平滑面龋,包括邻面和近颈缘或近龈缘的牙面。

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这一分类方法在临床上最为常用。

诊断方法

视诊:观察牙面有无黑褐色改变和失去光泽的白垩色斑点,有无腔洞形成。

探诊:利用尖头探针探测龋损部位有无粗糙、钩拉或插入的感觉。

温度刺激试验:当龋洞深达牙本质时,患者即可能述说对冷、热或酸、甜刺激发生敏感甚至难忍的酸痛。

X线检查:邻面龋、继发龋或隐匿龋不易用探针查出,此时可用X线片进行检查。

透照:用光导纤维装置进行,对检查前牙邻面龋洞甚为有效,可直接看出龋损部位和病变深度、范围。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早期釉质龋,未出现牙体缺损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再矿化等技术终止或消除龋病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龋病发展一旦造成牙体组织的实质性缺损,只能采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选择适宜的充填材料修补缺损,终止龋病发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主要包括银汞合金直接充填术、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术、嵌体或冠修复等(见补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