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

颌骨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累及范围常包括骨膜、骨皮质及骨髓组织。
常见的颌骨骨髓炎有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骨髓炎和放射性骨髓炎。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此处主要介绍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

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

临床表现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出现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松动。常有脓液自牙龈边缘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睑肿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特点为: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形成瘘管并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袋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

检查与诊断

主要包括:
①详询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注意与牙齿的关系,查明病源牙。
②检查有无化脓出现波动感,可疑时可做穿刺证实。
③脓液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④检查有无瘘管,用探针等器械探查有无死骨及死骨分离。
⑤X线摄片。慢性期查明骨质破坏情况,有无死骨形成;在低毒性感染时观察有无骨皮质增生的骨膜反应。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已形成脓肿时从脓肿中心穿刺可抽出脓液。

鉴别诊断

慢性期的X线诊断,在上颌骨应注意与上颌窦癌鉴别;在下颌骨应与中心性癌相鉴别。骨质增生型的边缘性骨髓炎应与骨肉瘤及骨化性纤维瘤等相鉴别。必要时应做活体组织检查。

治疗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局部如果出现骨膜下积脓,应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婴幼儿骨髓炎急性期,更应注意早期脓液引流。

颌骨骨髓炎进入慢性期常有死骨形成,口腔内、外瘘孔持续或时多时少排脓,X线片常可明确死骨范围。此时应以外科手术方法去除已形成的死骨和病灶,才能痊愈。

预防

及时治疗冠周炎、根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颌骨骨髓炎发生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