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又称婴儿玫瑰疹。
临床特征为高热3~5天,热退出疹。本病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多数病例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预后良好。
病原学
主要由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 6; HHV-6)原发感染所致,人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 virus 7; HHV-7)感染也可引起幼儿急疹。HHV-6和HHV-7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为双链DNA病毒。HHV-6和HHV-7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家庭成员在原发感染后无症状排毒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4岁以前基本上所有幼儿均感染过HHV-6。
病毒可能通过呼吸道侵入血液而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皮疹为病毒血症引发的皮肤局部表现。本病发热期内,可从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唾液、甚至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原发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外周血单核细胞或者巨噬细胞、唾液腺、脑组织和支气管的腺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激活。通常,正常机体在病毒激活后无症状,但免疫低下或者移植患者可引起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9~10天。一般以高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体温高达39℃或以上,约半数HHV-6感染婴儿伴随上呼吸道症状,咽部可见充血伴有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轻度眼睑浮肿。约1/3婴儿伴有呕吐和腹泻,10%~15%患儿在发热期可发生惊厥。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退,在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现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很少融合,首现于躯干,迅速波及颈部、面部及四肢,皮疹无明显痒感,持续2~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有报道HHV-6感染可引起脑炎、肝炎、肺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年龄、病史和临床表现:6月龄以上婴幼儿骤起高热,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下降并出现全身斑丘疹,无特征性的出疹顺序,枕后淋巴结明显肿大,临床可诊断,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方法用于诊断HHV-6和HHV-7原发感染。幼儿急疹需要与轻型麻疹、风疹、药疹和肠道病毒感染相鉴别。
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需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多饮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时需要及时退热,以免出现惊厥,惊厥时可用镇静药。对于免疫抑制患者,HHV-6及HHV-7原发感染或者激活感染后可酌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预后和预防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预防可采取居家或住院隔离,直至病愈。尚无相关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