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期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发展为重症,如不及早识别和救治可导致死亡。本病四季发病,中国流行高峰通常在每年4~7月份。

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能抵抗乙醇和乙醚等一般消毒剂,耐低温、耐酸,但不耐热,对紫外线、甲醛和苯酚敏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最为常见。其中,EV71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优势病原,中国93%的重症死亡病例被确诊为EV71感染。CA6和CA10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手足口病流行。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后不能提供交叉免疫保护,因此机体可重复感染。患者和肠道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和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10天,通常为3~5天。多数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口痛和流涎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为普通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而无发热。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也有部分病例仅口腔出现疱疹,病程中手、足、臀部不出现皮疹,即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发病后1~5天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极少数病例并发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肺衰竭及严重脑功能衰竭,此类病例为危重症病例,死亡率较高,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手、足、口和臀部出现特征性丘疹、疱疹的患儿,临床可明确诊断。对于发病早期或皮疹不典型患者,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病原学检测来确诊。对于重症病例和暴发病例,应尽早做病原学诊断。本病需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龈口炎、水痘丘疹样荨麻疹和虫咬性皮炎进行鉴别。对于皮疹不典型的重症病例,需要与其他病毒性脑膜脑炎进行鉴别。

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退热对症,高热、不能进食者可予以补液。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酌情给予甘露醇控制颅内高压。重症且高热不退、有危重症倾向的患儿,可酌情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出现肺水肿或肺出血病例,需要积极气管插管行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预后

中国手足口病的重症发病率约1%,重症病死率约3%,总体病死率为0.01%~0.05%。普通型无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患儿无后遗症。并发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的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约为20%,表现为局部肢体无力或萎缩,个别残留面神经麻痹;同时合并心肺衰竭的存活患儿后遗症发生率高达75%,表现为局部肢体无力或萎缩,吞咽困难,长期依赖呼吸机,面神经麻痹,以及惊厥缺氧致智力发育落后。

预防

免疫预防:2016年中国成功研制的EV71疫苗上市使用,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可有效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及其重症和死亡。上市前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其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为97.3%,预防由EV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率为100.0%。

患者管理和暴发控制:需隔离至发病后10~14天。加强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和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幼托和学校机构发生暴发流行时,应停课甚至班级关闭消毒以减少传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