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增殖膜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分离,从而形成的视网膜脱离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穿通性外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在视网膜表面形成玻璃体视网膜增殖膜,其成分主要含有成纤维细胞、胶质和RPE细胞等,含有纤维或血管成分的未脱离的玻璃体收缩,均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伴有视网膜下增殖膜也可以导致视网膜脱离。

症状或临床表现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累及黄斑时还可以表现为视物变形。眼部检查除可见原发病的相关改变外,可见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和/或视网膜下膜,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可呈泡样隆起不同,视网膜脱离范围多较局限,脱离的视网膜较僵硬、有皱褶(见图)。当增殖膜牵拉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诊断

根据视网膜脱离以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膜,无视网膜裂孔等表现,即可确诊。B超检查有助于确诊,并可排除少见的合并其他原因的视网膜脱离,如脉络膜占位等。

治疗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果增殖牵引威胁或累及黄斑,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增殖膜,解除牵拉,如果伴有视网膜下膜,也根据情况可以考虑取下膜。如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位于周边部,也可以考虑采用巩膜扣带术,以缓解玻璃体牵拉,达到视网膜复位的目的。

预后

根据原发病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视网膜活动度、累及部位等不同,视力预后以及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不同。微创玻璃体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提高,以及术前抗新生血管药物的使用,已经大大提高了视网膜手术复位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