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

第五对脑神经。发自脑桥的三叉神经核,是含一般躯体传入/传出纤维和特殊内脏传出纤维的混合神经。

解剖

出颅后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其中下颌神经还并行着运动神经纤维。感觉支传导颜面、眼、鼻、口腔等的浅感觉及咀嚼肌的本体感觉;运动支支配咀嚼肌的随意运动。

1.感觉神经

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其位于颞骨岩尖三叉神经压迹处,颈内动脉的外侧和海绵窦的后方。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与脊髓后根神经节相似,含假单极神经细胞,其周围突与头皮前部和面部的皮肤及眼、鼻、口腔内黏膜的感受器相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个分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及卵圆孔入颅。其中枢突进入脑桥后,触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痛温觉纤维沿三叉神经脊束下降,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深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是最长的脑神经核,从脑桥至第二颈髓后角,来自面部中央区(口周)的痛温觉纤维止于脊束核的上部;来自面部周围区(耳周)的纤维止于脊束核的下部。这种节段分布的特点,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定位意义。由感觉主核及脊束核的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从丘脑3级神经元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最后终止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下1/3区。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三个分支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①眼神经(第1支):接受来自颅顶前部头皮、前额、鼻背、上睑的皮肤及鼻腔上部、额窦、角膜与结膜等处的感觉,经眶上裂入颅。眼神经是角膜反射的传入纤维。
②上颌神经(第2支):接受来自眼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唇、上颌牙齿和齿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窝前部、鼻腔、上颌窦及鼻咽部黏膜等处的黏膜感觉,经圆孔入颅。
③下颌神经(第3支):是混合神经,与三叉神经运动支并行,接受来自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下颌部的牙齿及牙龈、舌前2/3、口腔底部黏膜、外耳道和鼓膜的感觉,经卵圆孔入颅。

2.运动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被盖部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在脑桥的外侧出脑,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鼓膜张肌等。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翼内、外肌的功能是将下颌推向前下,故一侧神经麻痹时,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三叉神经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3.角膜反射

刺激角膜引起闭眼反应。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当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消失。

病变的临床表现

分为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与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周围神经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损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多见于外伤所致的颅底骨折、桥脑小脑角肿瘤、鼻咽癌颅底转移、岩骨尖部脑膜炎、梅毒性脑底脑炎及三叉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
①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多数合并有第Ⅵ、Ⅶ对脑神经和同侧小脑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②三叉神经分支的病变:表现为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均减弱或消失。如为眼神经病变可合并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如为下颌神经病变可合并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感觉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特点为:
①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
②洋葱皮样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很长,当三叉神经脊束核上部损害时,出现口鼻周围痛温觉障碍,而下部损害时,则面部周边区及耳郭区域痛温觉障碍,可产生面部洋葱皮样分布的感觉障碍。常见于延髓空洞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及脑干肿瘤等。

运动核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并可伴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常见于脑桥肿瘤。

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对症治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