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行性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
DRD的症状具有昼间波动性,以及小剂量多巴制剂疗效显著的特点。1976年由日本学者M.濑河(M.Segawa)等首次描述该病,又称Segawa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DRD可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数个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该病。神经递质多巴胺在体内的合成从酪氨酸开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以四氢生物喋呤(tetrahydrobiopterin; BH4)为辅因子催化这一反应。在体内,鸟苷三磷酸经3步生成BH4。三个催化酶分别为GTP环化水解酶I(GTP cyclohydrolase I; GCH I),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yruvoyl tetrahydrobiopterin synthase; PTS)和墨蝶呤还原酶(sepiapterin reductase; SR)。
GCH I是合成BH4所需要的第一个酶,同时也是关键酶。GCH I突变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是DRD的主要病因,占所有的DRD的近80%。GCH I突变往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形式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启动子突变、片段或染色体缺失等。
DRD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和结构正常,并无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缺失和胶质细胞增生,但脑内TH合成多巴胺(dopamine; DA)的活性功能减低,导致DA水平明显下降。病理检查证实,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下降,酶活力下降,多巴胺减少。患者脑脊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蝶呤含量均低于正常。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查发现纹状体18F-dopa摄取量正常,提示该病多巴脱羧酶及多巴胺受体是正常的,持续给予少量外源性多巴胺制剂,可弥补多巴胺不足,改善症状。
TH或者SR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DRD。TH是合成儿茶酚胺的限速酶,TH缺乏导致包括婴儿进行性脑病和DRD的系列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机体残余的酶活力约10%~20%。与GCH I突变相比,TH突变导致的DRD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反应延迟,且不完全,而且可能产生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因此,治疗和诊断性治疗时的缓慢滴定是必要的。
SR催化6-丙酮酰四氢蝶呤还原为BH4,SR突变造成的疾病表型更为严重,出生6个月内出现婴儿脑病伴发育障碍。SR突变患儿仅部分对左旋多巴有效,且持续补充BH4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 5-HT)。
病理
DRD患者基底核区各核团结构基本正常,黑质纹状体通路结构正常,无变性改变,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降低,包涵体及胶质增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正常,但细胞内色素减少,未见路易小体(Lewy body),无明显神经元退行性改变,无明显神经胶质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黑质致密区黑色素神经元减少,扫描电镜显示黑色素颗粒减少或缺乏。
临床表现
DRD发病年龄为6.9±2.6岁,占儿童肌张力障碍的10%。少数患者成人起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儿童起病者,多以一侧下肢肌张力异常为首发症状,累及足趾关节、踝关节时表现为步态异常,如足尖拖着地行走、马蹄内翻足、躯干前屈等,累及上肢时出现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过屈或过伸,并因关节挛缩而出现畸形。有时患儿仅表现学走路较迟,易摔倒。发病10~15年后,肌张力障碍逐渐进展,影响到其他肢体,甚至头颈部及身体中轴出现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患儿可有肢体震颤、肌强直及病理征,语言及智能一般不受累。
成人起病者罕见,30~50岁发病,以肢体不自主震颤、强直-少动等帕金森样表现多见。患者行动迟缓,易疲劳,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许多这样的患者,特别是家族史不明显的常被误诊为早发的帕金森病。75%的患者症状有昼夜波动性或活动后加重现象。晨起症状轻微,下午或劳累后症状加重,稍事休息后症状减轻。这种波动现象随年龄增大会变得不明显。
辅助检查
PET检查有助于鉴别DRD与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18F-dopa摄取量正常。11C二羟丁苯那嗪是囊泡单胺转运酶的配体,DRD患者的11C二羟丁苯那嗪摄取增加,反映囊泡多巴胺浓度下降或转运体表达代偿性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DR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对小剂量DA制剂的反应性。儿童或成人起病,以原因不明的肢体肌张力异常、震颤、步态怪异等为首发症状,昼夜波动和休息后减轻现象是主要临床特点,尤其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应高度怀疑DRD。
DRD应与脑性瘫痪、少年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截瘫等鉴别。
治疗
DRD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帕金森病或其他肌张力障碍并予相应治疗,如能早期正确诊断,则治疗多可明显见效。长期、规律服用DA制剂可迅速而持久地缓解运动障碍症状,部分患者可正常学习、工作,其精神症状及睡眠障碍亦明显减轻。多巴胺应用时注意剂量递增,从小剂量开始,可逐渐增加用量至出现最好控制效果,如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等)则应适当减量。其他治疗方法同一般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如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对症治疗,晚期可考虑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