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

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反复性、不随意性收缩的现象。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又称面肌抽搐。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
已知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以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为主,而小脑上动脉较少见。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
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
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
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阿诺德-奇阿(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等一些先天性疾病偶可发生HFS。

遗传因素
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临床表现

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治疗

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物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

其他治疗
中医针灸:最好不要针灸,会加重病情。有的人当时见效,复发时症状可能更加严重。

经注射肉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痉挛,一般注射一次最长能控制一年,长时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可麻痹面部的神经造成人为的面瘫。但反复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

手术治疗术式有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微血管减压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