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以骨骼肌强直和肥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遗传性肌病。

依遗传方式不同分为托姆森(Thomsen)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贝克尔(Becker)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由骨骼肌氯离子通道(CLC-1)异常引起。先天性肌强直首先由英国外科医生C.贝尔(Charles Bell)于1832年报道。丹麦医生托姆森(Thomsen)于1876年详细描述了他本人及其家族中4代成员罹患此病的情况,因此又称为Thomsen病。

病因

骨骼肌氯离子通道(CLC-1)是由骨骼肌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1)编码的,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长臂3区5带(7q35),有23个外显子,编码988个氨基酸。迄今已有近130种突变位点被发现,散布于整个CLCN1上。CLC-1是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膜的兴奋,稳定静息电位。当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CLC-1通道功能异常使氯离子电导下降时,可使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造成了动作电位的重复产生,临床上表现为肌强直症状。CLCN1突变是引起先天性肌强直的分子机制。

临床表现

婴儿或儿童期起病,也有在青春期起病者。肌强直及肌肥大逐渐进行性加重,成年期趋于稳定。肌强直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普遍性强直,肌肉强力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患者肢体僵硬、动作笨拙,静息后初次运动较重。面部、下颌、舌、咽和上肢强直较下肢明显。坐位站起费力,握拳后不能马上松开,静立后不能立刻起步,但反复活动后症状减轻。叩击股直肌和腓肠肌可见“肌球”。以上症状遇寒冷时加重,温暖或反复活动后减轻。呼吸肌和尿道括约肌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及排尿困难,眼外肌受累可出现斜视或复视。

肌肥大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普遍性肥大,酷似运动员。肌力基本正常,无肌肉萎缩,感觉正常,肌腱反射存在。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心脏功能一般不受累。

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出现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扬声器发出轰炸机俯冲般或蛙鸣般声响。肌肉活组织检查示肌纤维肥大、核中心移位、横纹欠清。血清肌酶正常。心电图检查正常。

诊断

根据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为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的全身骨骼肌普遍性肌强直、肌肥大,结合肌电图、肌活检、血清肌酶可以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 PMC)
由于骨骼肌膜超兴奋性导致的遗传性肌肉疾病。PMC以寒冷或活动诱发的肌强直及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反复活动后症状加重。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根据表型难以确诊。主要是由骨骼肌钠通道基因(SCN4A)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诊断是该病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青年以后起病,肌力减弱,肌萎缩明显,无普遍性肌肥大,有白内障、前额秃发、睾丸萎缩、月经失调等。

治疗

尚无特殊的治疗。主要是注意保暖。药物治疗可以应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酰唑胺等减轻肌强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