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复血尿、肾功能正常和阳性家族史为临床特点的肾脏疾病。因肾小球基底膜呈弥漫性变薄而得名。又称家族性良性血尿、薄基底膜肾小球病。
1966年,由J.M.麦考维尔首先发现并报道。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也可有轻度蛋白尿,电子显微镜下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变薄,为本病最重要亦可能是唯一的病理特征。
病理
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正常或基本正常,免疫荧光通常为阴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起关键性作用。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变薄是该病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病理特征,肾小球基底膜严重变薄者,毛细血管襻常出现不规则的扩张或有时塌陷。
病因
约2/3的薄基底膜肾病患者存在血尿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些薄基底膜肾病患者伴明显的散发性,可以被解释为新生的基因突变和非外显性血尿。1996年,H.H.莱明克等首次发现薄基底膜肾病与编码Ⅳ型胶原α3、α4链的COL4A3/COL4A4基因连锁。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86岁),男女比例1∶2~1∶3。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血尿,其中多数患者(尤其成人)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在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肉眼血尿。约1/3的患者有红细胞管型,儿童以无症状性单纯性血尿多见。成人患者中45%~60%合并有轻度蛋白尿(≤500毫克/天),约1/3患者(女性为主)有腰部钝痛或酸痛感。
诊断
薄基底膜肾病的诊断标准:
①临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病、泌尿外科疾病和奥尔波特综合征,属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
②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少数或个别肾小球GBM变薄范围至少≥50%,也仅可在局部和孤立区域存在分层或增厚,并无发展趋势。
③肾小球基底膜平均厚度≤280纳米。
治疗及预后
极少数具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用激素治疗。对于仅表现为血尿,而血压、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