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
虽无各种明确病因的临床类型,但其发病机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流行病学
据2008年调查,中国20岁以上人群中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40岁以上人群多见,老年人常见。中国在2007~2008年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20.4%。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该类糖尿病基本特征。同卵双胎2型糖尿病患病的一致率达90%。母亲的其遗传度大于父亲。胰岛素抵抗主要发生在受体和受体后水平,基因缺陷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底物-2(IRS-2)、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胰岛素受体、解偶联蛋白(UCP);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相关的基因异常很多,如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线粒体基因、胰岛素原加工相关基因、胰岛素分子结构相关基因异常等。另外,近年来发现胰高糖素分泌过多也可能是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很多,包括高热卡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和增龄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肥胖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的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
年龄 | 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或合并空腹血糖受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 代谢综合征 |
种族 | 超重、肥胖、抑郁症 |
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生产史 | 饮食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不足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使用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 |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 | 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生存环境 |
临床表现
发展过程包括:糖尿病前期,即IGT/IFG阶段,若继续进展,至临床糖尿病。其首发症状多种多样,少数患者有“三多一少”表现或酮症酸中毒,部分首发症状为视力减退、皮肤瘙痒、疖肿感染、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大多数患者肥胖或超重,缓慢起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常因查体发现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确诊。
诊断和鉴别诊断
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明确糖尿病诊断,见糖尿病条目。据起病年龄、方式、临床表现和胰岛功能及对胰岛素的依赖程度、家族史等除外其他类型糖尿病。并检查有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
治疗
治疗目标:
①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及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能力,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②防止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③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必须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病情控制指标:尚无统一的控制指标,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控制目标见表。
指标 | 目标值 | |
血糖*(mmol/L) | 空腹 | 4.4~7.0 |
非空腹 | <10.0 | |
HbA1c(%) | <7.0 | |
血压(mmHg) | <140/80 | |
TC(mmol/L) | <4.5 | |
HDL-C(mmol/L) | 男性 | >1.0 |
女性 | >1.3 | |
TG(mmol/L) | <1.7 | |
LDL-C(mmol/L) | <2.6(未合并冠心病)
<1.8(合并冠心病) |
|
BMI(BMI,kg/m2) | <24.0 | |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
男性 | <2.5(22mg/g) | |
女性 | <3.5(31mg/g) | |
尿白蛋白排泄率 | <20μg/min(30mg/d) | |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 ≥150 | |
*毛细血管血糖 |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和措施个体化。综合防治包括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五个方面。教育是良好控制的前提;饮食治疗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可以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七大类,即双胍类(biquanides)、磺脲类(sulfonylureas; SU)、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inhibitors),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及肠促胰素类。胰岛素的种类见1型糖尿病条目。各类降糖药物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使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血糖监测和调整用药和剂量是血糖良好控制的保障。
预防
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实施切实有效的血糖控制和综合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三级预防是防止已有并发症的恶化,降低伤残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