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

起源于心室,频率介于室性逸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之间的异位点活动。有的学者认为其节律是心室自身,较心室频率为快,心电图特征类似于室性心动过速,而频率又达不到室速标准,故命名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其发生机制为来源于心室内希-浦传导系统中的隐性起搏细胞自律性升高,产生(60~100)次/分的室性自主心率,与窦房结下传的心率相近,因此两种节律会交替出现。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心室内自律性节律点加强的同时,又有窦房结节律降低的现象,这时室性自搏心律加强,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一跃而为>60次/分的主导心律。

近年来有人按联律间期,将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分为:
①逸搏型。第一个室性自搏心律发生在舒张晚期,与前一个窦性搏动有较长联律间期,联律间期等于或长于窦性搏动间期。
②早搏型。第一个室性自搏心律发生在舒张早期,与前一个窦性搏动有较短的联律间期,其联律间期短于窦性搏动间期。
在诊断和治疗上,前者使用阿托品或心房起搏等方法,可对加速的室性自主节律起抑制作用。另外,在此项心律失常诊断可疑时,可用增强迷走张力的方法,使潜在的室性心律失常得以暴露。后者使用阿托品或改变迷走张力对其均无影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