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同种类的流感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基因组为双链RNA。根据病毒两个主要结构蛋白(基质蛋白MP和核蛋白NP)抗原性的差别,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但其中只有甲、乙、丙三型引起人类致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其外脂质囊膜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可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H1~H15),N有9个亚型(N1~N9)。其中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他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多是动物。感染禽类(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感染猪)的甲型流感病毒称为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病毒株,所引起的禽类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中国主要包括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其中H1N1病毒易和分布在上呼吸道的受体结合,H5N1易和分布于下呼吸道受体相结合,H7N9病毒与两种受体均有一定的结合能力。
因此在流行病学特点上,H1N1更易于传播,发病率高,但相应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比例小,总体疾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H5N1感染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但发病率相对较低。而H7N9病毒既有一定的传播力,又易于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因此发病率较高,病情也较重,死亡率高达41%。人感染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是人接触发病的禽类(家禽和鸽子等)而发生感染。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呈现散发,亚洲地区较多。人感染禽流感(H7N9)主要在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此外,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有少许病例。
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与分布于上呼吸道的受体相结合,再侵入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从而引起支气管壁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充血、水肿,肺间质水肿,肺泡内大量蛋白渗出,透明膜形成。此外,病毒感染引起免疫细胞激活,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也会导致正常的肺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早期多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和肌肉酸痛等。1周左右开始出现咳嗽、咳痰、气急或呼吸困难,可有咯血。胸部听诊可在炎症部位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早期常降低,其后恢复正常或升高,往往伴有淋巴细胞计数降低,H7N9和H5N1表现为淋巴细胞严重降低。此外,肝酶、肌酐以及乳酸脱氢酶等也可升高。
治疗
普通流感病毒预后一般良好,但部分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也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
抗病毒治疗
早期出现流感样症状,无明显禽类接触史,无呼吸急促的表现,常常可自愈,无需抗病毒治疗。在流感流行的冬春季节,如为年龄>65岁,婴幼儿,孕产妇,慢性基础疾病,尤其是慢性肺病患者,早期流感样症状,需警惕感染流感病毒,应及早就诊,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不推荐使用金刚烷胺等药物。
支持治疗
若发生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往往不佳,常常需要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以及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等。其他支持治疗还包括营养、肾脏和循环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