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中的1项或1项以上症状,临床常规评估未发现可解释症状的证据。简称FD。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
①胃肠道感染。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消化不良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获得长期缓解,这部分患者被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已不再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急性感染性(细菌或病毒)胃肠炎患者发病后,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
②精神心理因素。约半数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密切相关。
③遗传因素。已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如G蛋白β-3亚基基因多态性。
已发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有:
①胃运动功能障碍。近半数患者有胃运动功能异常,包括近端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和胃排空延迟。
②内脏高敏感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阈值明显低于对照者。
③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和通透性增加。感染、应激、十二指肠酸暴露增加、吸烟和食物过敏等因素与此相关。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伴有嗳气和恶心。这些症状可以间隙或持续发生,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包括内镜检查、上腹部超声等在内的常规评估,未发现可以解释患者症状的证据。
诊断
基于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4项症状中的1项或1项以上症状。
②缺乏可以接受症状的结构性疾病证据(包括内镜检查)。诊断前病程至少已有6个月,近3个月病情符合上述标准。根据主要症状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餐后不适综合征至少有下列症状之一,而且每周至少有3天:
①餐后饱胀不适足以影响日常活动。
②早饱。不能完成平常餐量进食。诊断前病程至少已有6个月,近3个月病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可伴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和恶心。如有持续呕吐应考虑其他诊断。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症状,但可共存。肛门排气、排便后症状减轻一般不认为是消化不良症状。可与胃食管反流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共存。
上腹痛综合征至少有下列症状之一,而且每周至少有1天:
①上腹部疼痛足以影响日常活动。
②上腹部烧灼感足以影响日常活动。诊断前病程至少已有6个月,近3个月病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疼痛可被进餐诱发或缓解,也可发生于空腹。也可伴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和恶心。有持续呕吐者提示其他疾病。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症状,但可以共存。不符合胆源性疼痛的标准。肛门排气、排便后症状减轻一般不认为是消化不良症状。可与胃食管反流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共存。
治疗
治疗应个体化,包括:
①一般治疗。对患者进行认知教育;戒烟,控制饮用咖啡和酒精,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②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获得长期缓解,应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③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或餐后症状减轻者,常用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
④促动力治疗。适用于上腹部饱胀或餐后症状加重者。
⑤抗抑郁药治疗。适用于抑酸和促动力治疗无效伴明显精神心理障碍者。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