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特淋巴瘤

一种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BL。

于1958年首次报道。以8号染色体上c-MYC基因的易位和失调为特征。该肿瘤可出现颌面部肿物或腹腔包块,进展迅速。BL对化疗敏感,多采用抗CD20单抗联合多种药物的强化方案,年轻患者的预后更佳。最常见发生在赤道非洲国家,中国也有报道。分为地方性(非洲)、散发性(非地方性)和免疫缺陷相关性3种不同临床类型。

BL在全球范围内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地方性BL见于赤道非洲国家,估计儿童年发病率为3~6例/10万个儿童,4~7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约为2∶1。散发性BL在美国及欧洲中约占儿童淋巴瘤的30%以及不到1%的成人淋巴瘤,估计整体人群中的年发病率为2~3例/100万人。散发病例中11岁为儿童发病年龄高峰,成人好发年龄为30岁左右,男女之比约3~4∶1。免疫缺陷相关性BL主要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较少见于其他免疫缺陷患者(如器官移植)。

BL的发生依赖于染色体8q24上c-MYC原癌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此基因编码MYC蛋白转录因子。BL最常见c-MYC与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形成易位-t(8;14)。易位导致了不恰当的MYC表达,从而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基因表达谱则提示BL与正常的生发中心母细胞类似。几乎所有地方性BL及小部分散发性BL是EB病毒(EBV)阳性,但EBV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组织活检提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被大片的异常淋巴细胞浸润,这些细胞中等大小、形态均一,具有圆形细胞核、多个深染核仁和嗜碱性细胞质。细胞增殖率极高,Ki-67指数100%,常见有丝分裂像,凋亡率也很高,可见组织出血及坏死。可见典型的“星空现象”,即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吞噬了凋亡的肿瘤细胞,组织细胞较大且富含透明胞浆(“星星”),相对均匀地散布于嗜碱性肿瘤细胞背景(“天空”)中。BL肿瘤细胞表达膜免疫球蛋白M(sIgM)及轻链(kappa链较lambda链常见)、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和CD79a)、生发中心标志物(CD10和BCL-6),以及HLA-DR和CD43,不表达CD5、BCL-2和TdT,且通常不表达CD23。95%以上的BL可检出MYC基因重排。

由于肿瘤倍增时间很短(约25个小时),BL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迅速增长的肿瘤包块,并常有自发性肿瘤溶解综合征。不同类型的BL表现不同,地方性BL中有50%~60%表现为颌骨或面骨肿瘤。散发性BL常有腹部表现,最常见的是包块性病变(尤其是腹部)和腹水,可累及远端回肠、胃、盲肠和/或肠系膜、肾脏、睾丸、卵巢、乳腺、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约25%的患者会有颌骨或面骨受累;30%的患者有骨髓受累,出现类似白血病样表现;15%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BL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常常要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及伯基特样淋巴瘤相鉴别。

BL的治疗主要是化疗,没有最佳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多种药物的高强度化疗,并兼顾CNS预防/治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CODOX-M/IVAC(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及依托泊苷)、HyperCVAD(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甲胺跌林、阿糖胞苷)、DA-EPOCH(包括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及阿霉素)或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BL容易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需要积极水化,保证尿量,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治疗的同时需要兼顾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预防。儿童和年轻BL患者的预后优于高龄患者,美国的SEER数据库报道≤19岁、20~39岁、40~59岁以及≥60岁的患者的估计5年生存率分别为87%、60%、48%和33%。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