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侵犯正常合成和分泌免疲球蛋白M(IgM)的B淋巴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以恶性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致血中IgM增高和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WM。
病因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相关,其发病作用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该病患大多是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63~68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①起病隐匿、缓慢,早期常无不适或有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
②贫血、出血(常见皮肤紫癜、鼻衄)。贫血是本病最为常见的表现,可见于80%以上患者,其原因有肿瘤细胞骨髓内增生导致正常红系增生受抑,红细胞寿命缩短及血容量增大、血液稀释、出血等。
③淋巴结、肝、脾肿大。20%~40%患者可见肝、脾、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为轻至中度。淋巴结肿大早期一般为轻至中度,晚期可融合成块。
④高黏滞综合征。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一过性瘫痪、反射异常、耳聋、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出血症状,口腔、鼻腔、皮肤黏膜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皮肤改变,雷诺征、网状青紫、可触性紫癜等。
⑤其他。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出现反复感染。WM还可引起淀粉样变性,晚期可因累及肺、肾、肠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少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钙)、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血沉、冷沉球蛋白、自身抗体谱、冷凝集素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
免疫学检测:
①免疫球蛋白定量,至少包括IgM、IgA、IgG水平;
②血清蛋白电泳;
③血免疫固定电泳;
④24小时尿蛋白定量;
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
病理检查:
①淋巴结病理+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
②和/或骨髓活检+刚果红染色+骨髓涂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
③骨髓液或肿瘤组织中MYD88 L265P突变检测。
影像学检查:颈、胸、全腹部CT检查。
诊断标准
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不论数量)。
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免疫表型:CD19(+)、CD20(+)、sIgM(+)、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有研究者报道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因此MYD88 L265P突变是WM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但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预后指数
WM的国际预后指数(ISSWM)是WM较公认的预后判断系统,该预后系统包括5个独立预后因素。年龄>65岁,血红蛋白(HgB)≤115克/升,血小板(PLT)≤100×109/升,β2微球蛋白>3毫克/升,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70克/升,以上各项为1分,依据这5个因素可将WM患者分为预后不同的3个危险组:低危组,0或1分且年龄≤65岁;中危组,2分或年龄>65岁;高危组,>2分。有研究者发现纳入血清LDH升高的因素可将高危组WM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不同的两组,伴LDH升高的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
治疗
无症状的WM患者不需要治疗。
WM治疗指征为:B症状;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周围神经病变;器官肿大;淀粉样变;冷凝集素病;冷球蛋白血症;疾病相关的血细胞减少(HgB≤100克/L、PLT<100×109/升);髓外病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宾-尼综合征);巨大淋巴结;或有证据表明疾病转化时。单纯血清IgM水平升高不是本病的治疗指征。
初始治疗可选择:B±R(B为硼替佐米,R为利妥昔单抗)、BD方案(D为地塞米松)、BDR方案、COP-R方案(C为环磷酰胺,P为泼尼松)、依鲁替尼、R单药、RCP/D方苯达莫司汀±R、克拉屈滨±R、苯丁酸氮芥、沙利度胺±R氟达拉滨±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
复发患者可选择:阿伦单抗、B±R或BD±R方案、COP-R方案、依鲁替尼、苯达莫司汀±R、克拉屈滨±R、苯丁酸氮芥、
伴有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避免直接应用R化疗,建议先以硼替佐米或氟达拉滨为主的方案降低IgM水平,再考虑应用含R的方案或其他方案化疗。在使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治疗IgM≥5000毫克/分升的患者时,应进行血浆置换术。应当密切监测IgM水平,如果症状性高黏度患者在使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时IgM≥4000毫克/分升,则应再次考虑血浆置换。
伴有IgM相关的神经性病变患者,首选含R的方案化疗,应避免使用有潜在神经毒性的药物如长春新碱、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等。
接受这些方案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带状疱疹预防。
复发患者仍然需要考虑是否具有治疗指征,无治疗指征的复发患者选择观察随访,有治疗指征的复发患者首选参加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WM挽救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特别是对于对化疗仍敏感的复发患者,应进行ASCT。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仅在年轻、病情进展较快,或者多次复发、原发难治且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中选择性进行。
新药治疗在WM中开展的新药试验较多,包括BTK抑制剂依鲁替尼、新型抗CD20单抗奥法木单抗,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
预后与转归
WM患者中位生存期5年,20%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疾病恶化、贫血、出血、感染,也有的患者因发展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