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运动

脑损伤患者偏瘫侧肢体在运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异常运动模式。

脑损伤患者患侧肢体(上肢或下肢)在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一种固定的、不可以调控的非功能模式。此异常模式从动作发生来看,是随意的,但从运动模式不能随意改变这一点来看,又是不随意的,因此,共同运动又可称为“半随意运动”。例如,在同一时间点,偏瘫患者欲抬起偏瘫侧的上臂或欲用偏瘫侧的手触摸嘴时,均会出现上肢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表现为患侧的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拇指屈曲内收、指关节屈曲。

共同运动是起源于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关系失衡的表现。婴儿出生时,肌体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低级中枢的控制下,因此,婴儿的活动与成人不同,有许多貌似多余的动作。但是,这种低级中枢的控制是不随意性反射活动和姿势控制的基础。原始的姿势反射主要包括肌张力及其在各肌群分布的变化,肌张力及其分布的改变影响着姿势和运动。机体能够通过姿势反射自动、机械地对姿势改变作出反应。由于低级中枢的成熟和整合促进了较高级中枢的发展,而高级中枢对运动的控制主要是抑制性调节。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控制下,粗大运动被整合成为有目的的定向运动。婴儿发育到成人阶段,其原始的姿势反射经过高级中枢的调整已发生了变化。但是,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这些原始的姿势反射会以更加夸张的形式重现。由于较高中枢受损,低级中枢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受其控制的反射释放出来,引起行为活动的异常,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能选择性地控制所需的肌群,而以一种固定的异常模式(即共同运动)来运动。偏瘫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包括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且这两种共同运动模式在上、下肢均可发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