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胸骨下段进行有节律的按压,将心脏内的血液压挤入大血管产生血流,为大脑和心肌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方法。
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产生60~80毫米汞柱的收缩期动脉峰压,虽然其排出量仅为正常心排出量的1/4~1/3,但高质量的心脏按压对能够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获得除颤的患者尤为重要。
按压前,应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仰卧在硬质平面,头不可高于胸部,且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对可能怀疑有颈椎受伤的患者,翻转身体时要使头颈背部呈轴向转动,以免导致脊髓损伤。不可在柔软的床垫或沙发垫上进行胸外按压,以免抵消大部分胸外按压的力量,达不到有效按压。如患者面朝下,抢救者应一只手托住患者颈部,另一只手扶其肩部,使患者平稳地整体翻转为仰卧位,其余同上。
成人和儿童按压部位在胸骨正中的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婴儿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稍下方。按压时,抢救者站或跪于患者一侧,以一只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两乳头连线处,另一只手叠加在其上,两手手指交叉,紧紧相扣,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按压者身体稍前倾,两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双肩正对双手,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深度为5~6厘米,同时应避免胸部按压深度过大(大于6厘米),婴儿或儿童按压深度应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厘米,儿童大约5厘米,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但放松时手掌的掌根不能离开胸壁。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尽量减少中断(必须中断时,每次中断时间限制在10秒以内)。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快速、足够深度的胸外按压有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得到灌注。如果按压频率或深度不足、按压速度过快、按压间断过久或过于频繁加之过度通气,会减少心排出量和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降低复苏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