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误听

一部分伴有轻度传导性听力障碍的患者在噪声环境或较安静环境下自觉听力较好的现象。见耳硬化患者,但也可见其他有传导性听力下降的患者。

词源

“para-”和“-acusis”均为医学英语词缀,来源于希腊语。“para-”,意为“旁、相对”;“-acusis”,意为“听力的状态”。“paracusis”则表示“与正常听力相对的状态”,中文翻译为“听觉倒错”“误听”。

威利斯误听于1672年由英国医生T.威利斯[注]第一次提出。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女性听力障碍患者在击鼓环境中自觉听得更好的事实。他的解释是噪声让松弛的鼓膜更紧张。之后学术界一直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现象。1896年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和解释威利斯误听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报道。低频的噪声让固定的听小骨关节更易活动,从而更好地传导声音。

基本内容

早期极有限的文献研究认为威利斯误听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①低频背景噪声(高频背景噪声)。
②低频听力下降(高频听力下降)。
③对话的音量因噪声而提高。但威利斯误听真正的病因并未阐明。
检索到的从形态学对威利斯误听进行验证的研究,证实了耳硬化症患者的耳蜗神经有退化性改变,但神经性病理改变仍不能和威利斯误听联系起来。

1958年,对16个听力下降患者进行听力检测后认为,噪声并不是造成威利斯误听患者听力改善的原因。在试验中,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对听力正常者和威利斯误听患者的掩蔽效应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和具有正常听力的人比较,威利斯误听患者并不能从低频噪声中获益。随着背景噪声强度的增加,威利斯误听患者和正常听力者言语接受阈值的差别会越来越小,当噪声达到某一个强度时,两者之间的言语接受阈将达到同一水平。听力损失越严重,引起威利斯误听现象需要的噪声也越大。此外,研究者认为噪声下听力检测是判断耳蜗功能好坏的一个有效手段。当噪声对患者的掩蔽效应大于对听力正常者时,威利斯误听现象则不会出现。所以可认为伴有威利斯误听的患者的耳蜗功能尚良好。因为同时达到下述条件比较困难,噪声强度足够大,但又不会过高;患者听力足够差,但又不会太差;听力下降的程度和噪声的强度需要相匹配。

意义和影响

关于威利斯误听的研究文献报道,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又以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为高峰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后续的文献报道中鲜见针对威利斯误听的报道。例如,2011年及2017年介绍耳硬化症诊断标准的文献中均未将威利斯误听现象作为耳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单独列出。在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中学者们越来越重视高分辨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点,而不是仅仅通过症状和听力学检查对其做出诊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