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聋

因听觉系统老化导致的耳聋。临床上多表现为老年发生的,排除其他致聋原因的,双耳渐进性神经性聋。2017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65岁以上老人三分之一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听力残疾率为11.04%,其中老年性聋占66.87%。

病因

听觉系统衰老
老年性聋是机体衰老在听觉器官的表现。细胞中代谢产物的沉积,氧化应激,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差错积累等均可导致组织器官的衰老,从而导致老年性聋的发生。

遗传因素
40%~50%的老年性聋发病与遗传有关。人类线粒体mtDNA4977bp缺失突变,大鼠mtDNA4834bp缺失突变被认为与老年性聋发病相关。在小鼠研究中,发现数个核基因AHL1-AHL3与老年性聋发病相关。

环境因素
微弱噪声的累积损伤人体。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间断受到的交通噪声、生活噪声、打击音乐等长期积累损伤,对老年性聋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儿童时期的急性中耳炎等感染,可能对老年性聋发生有一定影响。长期吸烟饮酒等造成的轻微损害也和老年性聋发生有关。

病理及分型

老年性聋的病理变化发生于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蜗神经及其中枢传导径路和皮层的整个听觉系统中。

外耳
外耳、外耳道皮肤及软骨等都可出现老年性退化表现,但这些表现对听力无明显影响。

中耳
由于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变,导致鼓膜、鼓室内韧带和听骨链关节的物理性发生改变,出现传导性听力障碍。

内耳
基底膜钙化、增厚,透明变性;螺旋韧带萎缩;内、外毛细胞萎缩,伴支持细胞减少;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节退变,耳蜗神经纤维变性,数量减少;内耳血管也随年龄增长出现硬化、狭窄等退变。

听觉中枢神经系统
听觉传导通路及大脑皮层的神经核团也可出现神经节细胞萎缩凋亡、数量减少、核固缩等改变。以此为基础,1974年H.F.舒克内赫特[注]将老年性聋按不同的病理变化分为四种类型:
①感音性老年性聋,以内、外毛细胞和与其相联系的神经纤维萎缩、消失为主要特点。病变由耳蜗底周末端逐渐向顶周缓慢发展。一般外毛细胞先受损,再逐渐累及内毛细胞。纯音听力图多为高频陡降型。
②神经性老年性聋,以耳蜗螺旋神经节和神经纤维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病变以底周和顶周较重。听力图主要表现为所有频率听阈提高的基础上,高频听力受损较重。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与纯音听阈变化不一致。
③血管性老年性聋,又称代谢性老年性聋。以血管纹萎缩为病变特点。患者的听力曲线多为平坦型,言语识别率可正常。
④耳蜗传导性老年性聋,又称机械性老年性聋。本型以基底膜的增厚、透明变性、弹性纤维减少而变得僵硬,以底周末端基底膜最狭窄处最为明显。纯音听力图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缓降型听力图。

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
不明原因的双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大多数双耳同时受累,亦可双耳先后起病,或一侧较重。听力损失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同时伴言语识别率的降低。

耳鸣
多数患者伴不同程度的耳鸣。开始为间歇性,逐渐加重为持续性。

其他
疾病晚期,因为听力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精神状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甚至出现孤独、压抑、反应迟钝等变化。

诊断

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双耳的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在排除其他病因以后,即可诊断为老年性聋。然而,老年性聋的发病年龄并不固定,有少数人年仅40余岁,即出现听觉系统老化现象。

鼓膜无特征性变化。纯音听力曲线表现为不同类型,以陡降型、缓降型和平坦型较为常见。除感音神经性聋外,部分患者由于鼓膜及听骨链随年龄老化发生僵硬,故可合并传导性听力下降表现为混合性聋,但仍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阈上功能试验表现为耳蜗病变患者重振试验阳性。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正常或轻度升高。言语识别率下降,与纯音听力下降程度常不一致。

防治

衰老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故治疗老年性聋并无良方,以预防为主。以下方法或可延缓听觉系统的衰老过程:
①注意饮食,避免高盐、高糖和高脂的“三高”饮食。戒除烟酒,防治心血管疾病。
②避免接触噪声。
③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④劳逸适度,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⑥改善脑部和内耳血液循环。对于确诊的老年性聋患者,建议早期佩戴适当的助听器,可尽早保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言语识别功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