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前庭下神经分支单孔神经(即后壶腹神经)选择性切断的手术方式。用于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外科治疗措施。
简史
1974年R.R.加采克首次提出选择性切断后壶腹神经用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之后开始大宗病例实施后壶腹神经切断手术,且获得了79%的眩晕完全缓解率。1985年通过改良Gacek术式的经外耳道切断后壶腹神经进行经耳后进路将骨性外耳道成形1毫米~3毫米以扩大术野,减少操作困难。术后并发症较Gacek术式少,但由于病例数较少无法对这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加采克于1992年报道术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率为7.3%,失败率为8.3%。后壶腹神经切除术是耳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且有手术失败和发生感音神经性聋的危险。1989年米基报道与常规位置相比,有14%的后壶腹神经向内上移位,使手术辨认与暴露神经很困难。而且后壶腹神经前方邻近圆窗和耳蜗底转,后方靠近后半规管壶腹和面神经,手术中难免损害这些结构,技术上的高难度限制了该术式被广泛应用,也是手术并发症和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基本事实
大部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通过耳石复位治疗,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少数患者长时间不能自然缓解且保守治疗(理疗、药物治疗)无效,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但由于其位置深在,手术视野受限,周围重要结构比邻,存在面瘫、耳聋、脑脊液漏等风险,因此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主要适用于病程在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活动严重受限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后壶腹神经切除术的另一适应证是治疗严重梅尼埃病时与经外耳道迷路切除术同时施行。因在迷路切除术时很难完全切除后半规管壶腹嵴,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术后患者仍发作眩晕的原因。同时施行后壶腹神经切除术可以使迷路切除术更为彻底。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其听力水平、解剖结构和全身情况进行选择。
研究状况和客观评价
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是用于治疗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一种方式。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与应用。随着20世纪90年代半规管阻塞术开始应用于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在临床的应用已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