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塞外耳道段的含有胆固醇结晶脱落上皮的肿物块。又称原发性外耳道胆脂瘤。外包以薄层纤维组织,并与骨质相贴。以资与继发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与引起的外耳道胆脂瘤相区别。
病因
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至今不明了,一般认为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而产生慢性充血,促使局部皮肤发生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排出受阻且堆积在外耳道,形成胆脂瘤。各种原因引起的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会增加发生外耳道胆脂瘤的概率。其原因可能与外耳道狭窄或闭锁时,外耳道皮肤上皮的新陈代谢发生改变及自净能力下降有关。
临床表现
初期可无症状,随其体积的增加,出现耳堵塞感及耳痛,继发感染。如外耳道狭窄或有肉芽组织堵塞时,可出现耳痛加重,剧烈者夜不能寐。可有耳内流脓或脓血,有臭味。检查见外耳道内段为白色胆脂瘤组织堵塞,其表面被数层鳞片状物质包裹。外耳道皮肤红肿,可伴有红色肉芽组织和脓性分泌物。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遭破坏,吸收,外耳道骨段明显扩大,而软骨可一般无明显改变。鼓膜常完整,可充血内陷,内陷严重时与鼓岬紧贴。少数病例胆脂瘤经外耳道后壁侵犯乳突,不同程度地破坏乳突骨质,或者侵及鼓室,导致鼓膜穿孔与听小骨的破坏。合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的儿童患者可继发耳后瘘管。
诊断
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诊断不难,取胆脂瘤样组织做病理检查可确诊。同时须做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以了解病变范围,乳突骨质以及鼓室是否受累及。
治疗
大多数病例需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彻底去除外耳道胆脂瘤并预防复发。如外耳道口狭小或者外耳道狭部狭窄,需做外耳道成形术,将外耳道阔宽变直,以利通风引流及自净能力的恢复。如侵及乳突,根据范围修复外耳道后壁,或者切除乳突气房,让乳突腔向外耳道开放,并封闭鼓窦入口,保持鼓室的完整性。如侵入鼓室,彻底清除胆脂瘤病变后,视具体状况行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