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鼻鼻窦的由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的血管增生、扩张并充满血液而形成的红色柔软肿块。鼻腔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但是鼻窦血管瘤较少见。
病因
病因未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男性儿童和青少年、育龄期女性,4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相似。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40~50岁的男性。有学者认为与外伤、感染和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亦有学者认为本病系先天性良性肿瘤,与胚胎组织残留或异常发育有关。小叶性毛细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与损伤和激素有关。
临床表现
鼻鼻窦血管瘤发生的部位有:鼻腔前部、鼻中隔、中鼻道、上颌窦以及鼻腔外侧壁。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可以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还有血管瘤病,是更为弥漫的病变,可以累及邻近组织。小叶性毛细血管瘤境界清楚,血管呈分叶状,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其外有周细胞;小叶之间有黏液,小叶细胞可见核分裂,无非典型性。如果肿瘤同时存在溃疡和炎症,则称为“化脓性肉芽肿”。海绵状血管瘤有多量的、扩张的薄壁血管组成,间有少量纤维。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单侧鼻出血、鼻塞,伴或不伴有阻塞性无痛性肿块;肿瘤发展可以压迫并破坏骨质侵犯邻近器官,引起颜面部畸形,眼球移位,复视等症状;长期鼻出血可以引起贫血,出血量大者,可以引起休克。鼻内镜鼻腔检查可以发现鼻中隔,中下鼻甲、下鼻道及中鼻道内红色或紫红色新生物。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血管瘤影及其滋养血管。但是,切忌活检,以免导致大出血。鼻腔鼻窦血管瘤要与黑瘤、肉芽组织、血管畸形、出血性息肉、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纤维瘤、血管肉瘤、卡波西肉瘤(Kaposi肉瘤)及黑瘤相鉴别。
治疗
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原则:足够大的视野、充分暴露并彻底切除肿瘤。对于体积较小的血管瘤,经鼻内镜手术可以完成;对于体积大的肿瘤,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经上颌窦根治切口,登克尔氏切口(Denker切口)或鼻侧切开将瘤体完全切除。对于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钬激光瘤体内消融手术。其消融机制:当钬激光输出功率较低时,通过组织吸收光能产生热凝固效应,这是钬激光的初级生物作用;当受照射组织温度达到60~100℃,持续10秒,可导致凝固性损伤,使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腔血窦腔持续闭锁,血流障碍,血管瘤萎缩。由于手术在瘤体内进行,不会破坏瘤体,术中出血很少。血管瘤术后要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