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鼻中隔软骨和软骨膜之间的积血。
病因
多为双侧。主要有:
①鼻外伤。鼻部是面部外伤最常见的外伤部位,鼻骨骨折发生率亦位居人体各部位骨折第3位,而90%的鼻骨骨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损伤。当外伤造成鼻中隔黏膜下小血管破裂,而血液积聚在软骨和软骨膜之间时即可形成血肿,即使一些轻微的鼻外伤也可能导致鼻中隔血肿。血肿一般形成于外伤后2~3天,发生率为0.8%~1.6%,但实际上发生率可能更高。
②鼻中隔手术后并发症之一。
③非外伤和手术导致的自发性鼻中隔血肿。鲜有报道,多与出血性疾病相关。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常见的有鼻塞(95%)、疼痛(50%)、流涕(25%)及发热(25%)。其中鼻塞多为双侧性,即便将鼻腔血块清除或应用鼻黏膜收缩剂后,鼻塞仍持续存在。若血肿因感染形成脓肿时,细菌可经鼻中隔静脉回流,导致脑膜炎、颅内脓肿、海绵窦栓塞等并发症,从而出现相关的全身反应症状,如寒战、发热、周身不适等。检查后可见双侧(或单侧)鼻中隔黏膜呈半圆形膨隆,表面光滑,黏膜颜色正常或稍红,触之较软。
诊断
结合鼻外伤或鼻中隔手术史、症状、前鼻镜检查,可初步得出诊断。应注意与鼻中隔偏曲和鼻中隔血肿相鉴别。
①与鼻中隔偏曲鉴别。可应用棉签触感中隔膨隆黏膜质地(松软者为血肿,硬实者为偏曲黏膜),也可应用黏膜收缩剂(有反应者为偏曲黏膜,无反应者为血肿或脓肿)。
②与鼻中隔脓肿鉴别。穿刺中隔膨隆部位,抽出血液者为血肿,抽出脓液者为脓肿,难以鉴别时也可取穿刺液做细菌培养。
治疗
较小者可穿刺抽出血液,而较大者常需在局部麻醉(儿童可全身麻醉)下,在血肿下方做一与下鼻道平行的5~10毫米长度切口,或于血肿最低位做一“L”形切口,清除所有血块。而对鼻中隔术后出现的血肿,可延原手术切口清除血块后彻底止血。以上两种情况术后均应用填塞材料填塞双侧鼻腔2~3天,填塞期间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后
血肿若较小,可自行吸收、消失。较大血肿若不经处理,将于72~96小时出现不可逆的鼻中隔软骨缺血坏死,最终可能导致鞍鼻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