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外力作用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上颌骨(maxillary)位于鼻腔两侧,略呈锥体形,左右各一,均各有体部与邻近骨相连的四个骨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两者在中央互相连接,构成面中部的支架结构,每侧体内均有中空的窦腔为上颌窦,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
分类
LeFort分类于1901年由法国外科医生R.L.福特提出,分三种类型。
①Le FortⅠ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②Le FortⅡ型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通过鼻骨、泪骨、眶下缘、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呈锥形。
③Le FortⅢ型骨折线从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
改良分类包括:
①低位(水平)骨折,即Le FortⅠ型。
②高位(水平)骨折线在Le FortⅡ型和/或Ⅲ型水平。矢状骨折上颌骨呈垂直断裂,骨折线位于正中或正中旁。牙槽骨骨折线局限于根尖水平,仅波及牙骨段。
临床表现
上颌骨移位和异常动度取决于骨折类型、打击的力度和方向等,可致面部变形,如“创伤性腭裂”。咬合关节错乱移动方向不同可造成前牙开牙合、反牙合或偏牙合,健牙开牙合状态。功能障碍咬合无力,上颌骨下坠移位致咀嚼不能,语言不清,吞咽及呼吸困难。眼部表现为眶周肿胀、淤斑、结膜下出血、眼部移位、复试,累及眶下神经可致眶下区及上唇麻木。口、鼻腔出血常由合并口腔及鼻腔鼻窦黏膜撕裂所致。颅脑损伤根据损伤的部位程度出现相应表现。
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受伤的原因,打击的性质、大小和方向,鼻面部表现是否伴有眼部、颅脑损伤等情况。
X线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射片特别是三维CT,可显示骨折线的部位、移位情况,判定类型,以及是否累及眼眶、颅脑等。
治疗
应及早复位。根据类型不同,使用手法或手术切开等方法进行骨折段的复位、固定或牵引,恢复咬合关系及矫正面部畸形。术后预防感染,视情况适当调整咬合关系,保持口腔卫生、定期随访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