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伤

在作战时由对方武器直接或间接对人员造成的损害,或因战斗行为及战争环境造成的损伤。作战时包括战争期间的进攻、防守、值勤、放哨等各种军事行动,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武器包括作战时敌人使用的各种武器:火药武器、燃烧武器、化学武器和核武器等;而间接致伤指的是轰炸或炮弹爆炸使房屋、工事、壕沟倒塌而致的撕裂伤、挤压伤等。非战斗性损伤,如战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翻车引起的机械性创伤、枪支走火或自伤引起的火器伤、意外着火引起的烧伤以及中毒等不应列为战伤。另外,心理战伤指在战争应激状态下,参战者所表现出的异常言行使参战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战斗力。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已包括信息战和心理战,而信息战和心理战对参战人员心理所构成的威胁要远高于其他作战样式。

战伤是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创伤,其临床病理过程和救治技术在许多方面与平时创伤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伤员数量重大。一般战伤都会产生大量伤员,这点与一般创伤有很大区别。高技术陆、海、空、天、电、磁的立体空间里,新型武器对参战人员已经构成全天候、全方位、大范围的立体杀伤和损害,特别是核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应用,导致伤员多以大批复合伤的形式出现。
②伤情复杂、伤情重。现代战争的武器杀伤性能已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及细胞分子直接损伤发展,而且呈现武器杀伤威力大、作用时间长、杀伤机制复杂、伤情多元化等特点。高能量损伤多见,如骨折、颅脑损伤等增加了战伤救治的难度。
③伤道感染严重。高速投射物击穿人体后,不仅使伤道周围组织破坏,甚至可使远离伤道的组织发生损伤,而且可将衣服碎片、泥土等污物带入伤道,使伤道发生污染,加之战时难以及时施行外科处理,故较平时创伤更易发生严重感染。
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高技术战争的杀伤力和突发性,给参战人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极易产生战斗应激反应(CSR),使得战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战伤分类遵循科学、简明和实用原则,分别依据受伤部位(伤部)、致伤原因(伤因)、伤型和伤势等四个方面进行。

按负伤部位可分为:头颈、胸部、腹部、骨盆、脊柱、上肢和下肢等部位损伤。如《现代战伤外科学》和中国军队2000年版伤票,把伤部分为颅脑、颌面、颈、胸(背)、腹(腰)、骨盆(会阴)、脊柱、上肢、下肢和内脏伤等10个部分。

按致伤武器和致伤因素可分为:
①冷武器伤,指利刃或锐利的尖端的武器(如刀、剑、戟等)所致的损伤。
②火器伤,指用火药作动力来发射的武器(如枪、炮等)所致的损伤。
③其他战伤,如燃烧性武器所致的烧伤、低温环境下所致的冷伤、冲击波所致的冲击伤、化学武器所致的化学伤、核武器所致的放射损伤等。

按伤型分类:根据伤部组织损伤特点进行分类,能较明确地反映组织局部损伤的性质与特点,有助于伤势的判断和救治措施的选择。新的战伤伤型分为贯通伤、穿透伤、盲管伤、切线伤、皮肤及软组织伤(擦伤、挫伤、撕裂伤、撕脱伤)、骨折、断肢和断指(趾)及其他。

按伤势分类:根据损伤对人体组织器官损伤程度、生命危险程度和预后影响的严重程度,以及伤员组织器官损伤的病理解剖损害程度、损伤对生命的危险程度及愈后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分为轻伤、中度伤、重伤和危重伤。对生命的危险程度判定可通过伤员的生命体征进行,有利于及时准确分类和急救措施的确定。

按伤道形态分类:
①切线伤,指投射物沿体表切线方向通过,致使出入口连在一起,形成一沟槽状伤道的损伤。
②反跳伤,指动能较小或已近耗尽的投射物,击中人体后被弹回,形成出入口集中于一点的损伤。
③盲管伤,指投射物穿入体内后,因能量耗尽而存留于体内,形成只有入口而无出口的损伤。
④贯通伤,指动能大的投射物贯通身体,形成既有入口又有出口的损伤。

按体表是否完整,可分为:
①开放性损伤,指体表完整性遭到破坏的损伤。
②闭合性损伤,指体表完整的内脏或皮下损伤。开放性损伤中,依穿入体内程度又可分为穿入伤(指利器或投射物穿入体表所致的损伤)和穿透伤(指利器或投射物穿透体腔所致的损伤),其对应者称为非穿入伤和非穿透伤。心理战伤又可分为战前心理战伤、战时心理战伤和战后心理战伤。

战伤的主要阵亡原因有大量失血、气道梗阻、张力性气胸等。在平时,严重创伤院前救治顺序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在战时,单个伤员的救治顺序应改为CAB(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即先止血,然后是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

战伤的救治目标包括:
①最优先级处理的可预防性死亡因素是严重创伤造成的大出血。
②第二优先级处置的可预防性死亡因素是张力性气胸,以防止进一步损伤。
③第三优先级需要特别关注并及时处置的可预防性死亡因素是气道梗阻,最终完成战斗任务。由于战时伤员数量大,野战环境恶劣,很多救治要求都无法达到基本要求,因此不可能将伤员留在作战区附近治疗,同时也做不到自始至终由一个救治机构完成,因此需要从前到后配置的许多救治机构分级进行,并且做到相互衔接和前后继承。可以说,分级救治是战时环境与伤员救治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也是伤员后送与救治之间有机结合的统一过程。

战伤救治总的原则包括:战伤救治工作应在部队后勤部门领导下,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规定和统一行动,以减少伤员的致残和死亡,提高治愈率。战伤救治人员要听从上级指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救治伤员。为使大批伤员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采取分组救治(阶梯治疗)的办法。从前线到后方,设立各级救治组织,前接后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战伤救治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分组救治的作用,必须做好伤员分类工作。对伤员要做到快抢、快救和快送。作为救治工作的第一步,要特别重视火线抢救,因为这既关系到伤员生命,又能为后续各级治疗奠定基础。要优先救治危重伤员,及时防治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后送伤员要做到迅速和确保安全;还要尽可能使专科治疗单位接近前线。普及战伤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战时开展现场的自救互救和军民结合的战伤救治工作。

战伤救治分为三个阶段,即火线救治、战场战术救治和战场后送救治。

火线救治是在敌对交火环境中就地进行的紧急救治,是“黄金十分钟”内及时采取救命措施的重要救治阶段,突出士兵的自救与互救,使用士兵标配的救治器材,但救治装备和救治技术较为有限。需采取手术的方法充分消除坏死或失去生机的组织、血块和异物,控制伤口出血。由于清创需在感染发生以前进行,因此时间以伤后6~8小时为宜。此时的伤员除采取自救与互救措施,还应尽快战术转移到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避免再次在火线受伤,除由连、营卫生人员搞好火线抢救外,更要广泛开展战斗人员间的自救互救工作,主要内容有包扎、止血(术前应尽早控制出血,纠正水电解质或酸碱失衡,做好伤口及周围皮肤的准备)、固定、防窒息和搬运等急救技术。

战场战术救治是在非交火环境中进行的救护,救治的环境优于火线,强调战伤救治与战场战术环境相结合,根据不同战场环境进行救治阶段和救治任务区分,突出“避免可预防性死亡”的损伤控制原则,并围绕这一原则制订救治策略,研发和配置救治装备。以卫生员施救为主,使用卫生员标配的救治器材,救治装备、救治条件和救治技术较火线救治相对改善,可提供基础生命支持,为下一阶段的救治创造条件,但救治装备和救治技术仍较为有限。本阶段可对有望归队参战的伤员进行伤口快速处理,继续执行战斗任务。其中主要做到:
①积极防治休克。休克是战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整个救治过程中都要密切注意。
②处理多发伤。发生多部位伤或多脏器伤时,应先紧急手术,接着做对后期疗效有重大影响的手术,然后再做一般手术。战场后送救治(分类后送)是将伤员从战场环境后送到提供进一步救治甚至是确定性治疗的安全救治环境的阶段;该阶段以军医提供不间断的专业的战伤救治措施为主,救治器材和条件大大改善,一些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和技术可以配置并在转运飞机、轮船、汽车中,能够对伤员实施密切监护,实现战场与后方整个战伤救治过程的“无缝链接”,从而获得最佳的救治效果。

心理战伤的救治主要是对参战人员心理进行评估和效果判断,对参战人员进行集体心理干预及心理宣教,以及对参战人员的急性战斗应激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进行心理战伤急性期临时救治,可有效降低心理战伤的发病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