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不良姿势习惯引起的劳损性损伤。
病因
棘间韧带连接于两个棘突之间,其纤维交叉排列,坚韧度不如棘上韧带,因而易发生慢性损伤。棘间及棘上韧带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椎过度前屈,一般常同时产生损伤。由于腰5—骶1处于腰骶椎结合部,受力最大,且此处无棘上韧带附着,因而最易损伤棘间韧带。长期弯腰、低头工作者,未及时调整姿势;各种原因引起脊柱不稳定,使棘间、棘上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同时伴有脊椎退行性病变,则更易造成慢性损伤。一旦损伤引起的炎性反应刺激到腰神经后支部分分支,即可引起腰痛。病程反复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即可造成韧带钙化。
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疼痛、压痛及患者明显活动受限是其常见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长期腰痛,以弯腰前屈时疼痛明显,站立时可适度减轻,但在过伸时又可引起疼痛。
诊断
部分患者腰部疼痛可向臀部放射,但不会超过膝关节,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查体时在损伤处棘突间可有明显压痛,一般无红肿,可有凹陷感或韧带弹响。
治疗
保守治疗一般可治愈。由于脊柱尚未进行固定,因而损伤部位韧带无法严格制动,劳损因素仍然存在,因而不易短时间内治愈。急性损伤可卧床休息1周左右,可用腰围、支具固定6~8周,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严重者可局部进行糖皮质激素注射,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出现症状后应适当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弯腰活动,为修复创造有利环境。严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若同时应用腰围固定减少活动,则利于恢复。适当理疗有助于缓解骶棘肌痉挛,可有一定疗效。病程长期反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修补损伤韧带,但疗效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