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乳腺,非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以形成肉芽肿性乳腺炎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历代中医文献未查阅到有关本病的明确记载。1972年由Kessler首次提出。以往发病率不高。本病证某些阶段临床表现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相似,容易引起误诊,病理学诊断是其诊断的金标准。因本病治疗手段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存在一定差异,故临床需予以鉴别,避免失治误治。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见于有生育史的育龄期女性(偶见男性),尤其是妊娠后5年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等特点。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为主,常单侧乳腺发病,也可双侧发生。肿块始发部位一般距乳晕较远,部分可波及乳晕。伴有肿块红肿热痛。脓肿溃破后可出现瘘道、溃疡,乳头变形、内陷、乳头溢液等表现。部分患者可伴全身症状,如持续性发热,下肢和/或上肢结节性红斑及膝、踝、肘、腕等多关节肿痛,其中以下肢结节性红斑,伴膝、踝关节肿痛多见。
病因病机
本病与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凝、经络阻塞,而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又恣食肥甘、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化生痰浊、聚结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容易成瘘。
辨证论治
内治和外治相结合,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早期切开扩创或手术切除不是首选。
◎内治法
证型分类:
①肝郁化火,脾虚湿盛证。症见乳房结块红肿疼痛、按之灼热或化脓溃破,伴发热头痛、下肢红斑结节、便秘溲黄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健脾泻火、清热利湿化浊,方用柴胡清肝汤和七味白术散加减。
②余毒未清证。症见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或时发时敛,局部有僵块或红肿化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治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
贴敷法:适用面广,各期可选用不同的外用药外敷。肿块期红肿热痛者,用金黄膏或青黛膏;肿块形成局部僵块,红热疼痛不明显者,用冲和膏。溃后或手术后,可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祛腐;创面脓腐脱尽后,用生肌散生肌收口,红油膏或白玉膏盖贴。
切开法:适用于脓肿期和瘘管期。常在球头银丝探针的引导下,切开瘘管和脓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酌情切开通向乳头孔的瘘管。
引流法:适用于切开手术后或瘘管期,根据创腔深度及瘘管长度,选择适宜的药线或纱条,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祛腐,红油膏盖贴。
拖线法:适用于病灶范围较大者,或病灶与乳头孔相通但乳头凹陷不严重的瘘管。可配合切开法。
冲洗(滴灌)法:适用于创腔较大或较深者,可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冲洗出腔道内的残留脓液。若脓液已尽者,可滴灌注入具有生肌收口作用的油剂,促进愈合。
垫棉绑缚法:适合于深层瘘管、创面较大者。若创面脓腐已净,可用棉垫、纱布垫压空腔处,再予加压绑缚,促进腔壁黏合。
预防与调护
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勿过食辛辣炙煿及鱼腥发物。在婴幼儿时期纠正乳头凹陷。平素避免穿紧身上衣及佩戴过紧胸罩,以免压迫乳头,导致内陷。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保持心情舒畅,病情反复发作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