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漏

发生于乳房和乳晕部的窦道,乳房感染性疾患溃破后久不收口的后遗症。其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滴漏不止,经久不敛而形成瘘管,故又称乳瘘。发生于乳房部者较多,乳晕部者较少。病程较长。

本病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清代《外科真诠》对病因和症状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明代《外科启玄》、清代《疡科心得集》《外科大成》等亦有论及。

临床表现

乳房部乳漏发病前多有乳痈、乳疽、乳痨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脓水和乳汁,创面肉芽不鲜,疮周皮肤潮湿浸淫。若因乳痨成漏,疮口多为凹陷,疮周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伴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等。

乳晕部乳漏多发于非哺乳的20~40岁妇女,偶见于男子,伴有乳头内缩,乳晕部可有黄豆大小结块,质软,不痛不痒,不易发现。发作时结块增大,肿痛,色红作脓,脓成溃破,流出脓性分泌物,并有灰白色脂状物质,往往久不收口,若用球头银丝探针探查,可发现溃口与乳头孔相通。有时疮口假性愈合,不久又红肿破溃,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乳头孔时有带臭味的脂样物质分泌。

病因病机

乳房部乳漏,多因乳痈、乳疽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或因乳痨溃后,失于调养,体虚日久不愈所致。

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乳晕部脂瘤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辨证论治

以外治法为主,内治为辅。治疗的关键在于辨别漏管的成因,并明确管道的走向及分支情况。外治敷贴法适用于乳房部乳漏。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垫棉绑缚法促进生肌收口。无效时需作扩创切开术或拖线术。乳晕部乳漏多采用切开矫形术或挂线术。

内治常见证型:
①余毒未清证。乳房部或乳晕部漏,反复红肿疼痛,疮口常流乳汁或脓水,经久不愈,局部有僵块结肿,周围皮肤潮湿浸淫;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方选银花甘草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疮口脓水淋漓或漏乳不止,疮面肉色不鲜;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治宜扶正托毒。选方托里消毒散加减,伴有红肿者,加蒲公英、银花。
③阴虚痰热证。脓出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久不愈合,疮周皮色暗红,伴潮热颧红,干咳痰红,形瘦食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剂,选方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