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目、皮肤、小便骤然发黄,并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甚则嗜睡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黄疸病。又称瘟黄,病势暴急凶险。
急黄之名,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其候,得病但发热心战者,是急黄也。”本病是黄疸之重症,发病急,来势猛,传染性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亦可造成局部或较大范围的流行。现代医学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重症肝坏死等,均可参照本病救治。
临床表现
高热烦渴,小便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亦有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皮肤出现血斑等。脉多弦滑数,舌红绛,苔黄腻或燥。
病因病机
急黄是由于热毒炽盛或外感时疫之邪气而引起的以急骤发黄为主的内科急症。多因湿热毒邪深重、热甚灼扰营血所致。火热极盛,热毒壅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
辨证论治
根据急黄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辨证需分清邪在气分、邪在营血。邪在气分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通便;邪在营血者治宜清营凉血。
证型分类:
①邪在气分证。症见身目发黄,尿黄且短少,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或便秘,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②邪在营血证。症见身目发黄,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小便深黄,腹胀胁痛,神昏谵语,或鼻衄,齿衄,肌衄,呕血,便黑,身发斑疹,或出现腹水,嗜睡,舌红绛,苔黄褐干燥。方用犀角散加减。
还可用针灸治疗。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选穴:以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大椎、水沟、肝俞、胆俞、合谷、太冲、阳陵泉。随症配穴:神昏谵语者,加中冲、少冲点刺出血。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以疏通阳气而泄热,水沟有开窍醒神的功效。肝俞、胆俞疏利肝胆,配阳陵泉清化胆府的热邪。合谷配太冲又称“开四关”,有助清醒神志,清除热邪。
预防与调护
急黄的护理主要是饮食护理及防止传染。严格隔离,卧床休息,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情绪,情绪暴怒会伤害肝脏,心情舒畅有利于肝脏代谢。限制蛋白摄入量,鼓励多进食碳水化合物,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C的摄入,宜食高热量、易吸收食物,中后期可逐渐增加蛋白的摄入量。恢复期可用茵陈50g煎水代茶饮。可经常服食茯苓粥、山药粥等健脾养胃,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