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肾的封藏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水津液气化失常,肾的开合功能失调,尿量减少或没有,引起尿毒之邪入血的急危重病证。
本病在历代文献中有“关格”“水毒”“肾劳”“溺毒”“癃闭”等病名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记载:“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清代医家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述:“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头痛而晕,视力蒙眬,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气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甚或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其中明确提出了溺毒的症状特征,与肾衰的临床表现完全一致。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功能衰竭。
病因病机
肾衰的病因可简单概括为邪毒伤肾和肾脏失养。邪毒主要包括外感疫毒、误食毒物或用药不当。肾脏失养主要有肾病日久、久病伤肾、过劳伤肾等。多种因素导致肾脏功能不能逆转,水液代谢紊乱,转生尿毒,蓄积体内,发为肾衰。
辨证论治
肾衰的辨证论治的核心突出虚实。
①实证:症见小便短赤灼热,或闭塞不通,头昏胀,皮肤瘙痒,口黏口苦,或有尿臭,渴不多饮,腹水,甚者高热烦躁,苔厚浊,脉沉实有力,治宜祛浊复肾,常用处方为温胆汤。
②虚证:症见面色㿠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全身浮肿,尿少清白,舌质淡,脉沉无力,治法宜温阳助气化,常用处方选温脾汤。
预防与调护
肾衰的预后与转归,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和轻重及正气的强弱、治疗是否得当有密切的关系。妥当的治疗对本病的转归起关键作用。早期恰当治疗可使症状减轻,延长寿命。晚期见小便短少,甚或无尿,呕吐频作,或喘促不得平卧,或见神智昏蒙,预后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