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泻

凌晨3~5点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伴有肠鸣,如厕排便后,腹部疼痛缓解,粪质稀薄的病证。本病多发生于炎夏转入秋凉时期,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症状积年累月出现。

五更泻属于“久泻”范畴,记载首见于《普济本事方》:“每五更初欲晓时,必溏痢一次,如是数月。有人云:此名肾泄,肾感阴气而然。”称其为“肾泄”。《丹溪心法》中“有每日五更初洞泻……虽省即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突出其发作时间特点。至明代《寿世保元·泄泻》中“五更泄者,肾泄也”则将“肾泄”与“五更泄”归为一类。至清代,五更泻之病名正式见于《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

现代医学的炎症性肠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辨治。

病因病机

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若年老体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运化失常,而引起腹泻。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病变部位为脾,与胃、大小肠、肝、肾密切相关。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加之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因而小便清长,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泻后腑气通则安。

辨证论治

五更泻属于虚证,当辨肾虚、脾虚轻重。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者,以肾阳虚为主;伴有食少纳呆、泛吐清涎者,以脾阳虚为主。治法为“补”,治则为温肾健脾止泻。

常见证型:
①肾阳亏虚证。黎明之前,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止泻,常用四神丸加减。
②脾肾阳虚证。黎明之前,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脘腹胀满,泛吐清涎,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健脾,常用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预防与调护

三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避免进食生冷、凉性与酸性水果和有导泻作用的食品,少吃红薯、花生、豆类等容易产气的食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平和的心理状态,开朗乐观,心胸豁达,避免动怒生气。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