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复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粪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
久泻的病名首载于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泄泻》:“大抵久泻,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泻。”随后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中言“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提出了久泻的病机。
久泻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反复发作或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加重。病程多在两个月以上,间歇期为2~4周。
现代医学的肠结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胃肠神经官能症、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在其病程中以反复腹泻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病辨治。
病因病机
久泻多因治不得法,耽延日久,数月或数年遂变而成,或大病之后,或身体素弱,兼有饮酒等不良嗜好,或肺结核蔓延,或营养不良,或高年衰弱而发病。病位在脾,与胃、大小肠、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湿盛脾虚。脾虚则生湿,健运无权,或肾阳虚衰,不能助脾腐熟运化水谷,水谷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若平素饮水过多,水液代谢失常,或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反停为饮,滞留肠中,则导致肠鸣,便如清水。腹泻日久入络,血瘀肠络,不通则痛,瘀阻气滞,故泻后有不尽感。
辨证论治
泄泻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腹痛喜按,小便自利,口淡不渴者为久泻,病属虚证。辨证首先辨脏腑,其次辨病因。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佐以利水、化瘀。脾虚者,当以健脾化湿为主;肾虚者,当以温补肾阳为主;饮停者,当以利水逐饮为主;瘀阻者,当以化瘀通络为主。
脏腑辨证
证型分类:
①脾虚湿盛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治宜健脾化湿,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肾阳虚证。症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大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止泻,常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病因辨证
证型分类:
①水饮留肠证。症见形体消瘦,肠鸣漉漉有声,便如清水,或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濡滑。治宜利水逐饮,常用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汤加减。
②瘀阻肠络证。症见泄泻日久,泻后有不尽感,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苔白,脉弦小细。治宜化瘀通络,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预防本病须避免进食生冷不洁、不易消化、荤腥油腻之物,平日应以少渣、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食物为宜。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增强体质。避免情绪较大程度波动,注意腹部保暖,可以每日用手掌心按摩脐下三寸(关元)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