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受风邪而出现咳嗽、喉痒、鼻痒等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多发于外感风邪之后,通常病程较长。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风咳”的记载:“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咳,民乃迁徙。”关于风咳的具体描述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病篇中,文中载有十咳,称风咳为“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1959年,成都中医学院编撰的《中医常用名词简释》中对风咳的解释为:因感受风邪所致,为外感咳嗽之证,症见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竟而咳。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以干咳、喉痒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
风咳的发生多因不注意生活习惯而感受风邪,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如吸入特殊气体、花粉、油烟、冷热空气刺激等,导致肺的向上升宣、向外周布散及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失调,而产生气管痉挛,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初起风邪犯肺,属实;若邪久恋于肺,可致肺气虚耗,或气阴两虚。
辨证论治
首当辨虚实,病程短,咳嗽剧烈者属实;咳嗽日久,咳声无力者属气虚,伴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者为气阴两虚。实者宜疏风解痉,虚者宜补益肺气或益气养阴。
常见证型:
①风邪犯肺证。症见咳嗽阵作,咽痒即咳,痰少,或鼻塞流涕,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宜疏风宣肺,方用止嗽散加减。
②风盛挛急证。症见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即咳,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突发或加重,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风宣肺,解痉止咳,方用苏黄止咳汤加减。
③肺气虚耗证。症见咳嗽不已,咳声无力,痰少稀薄,气短乏力,怕冷,易感,舌淡,苔薄白,脉弱。治宜补肺固表,方用补肺汤加减。
④气阴两虚证。症见咳嗽日久,咳声低微,少痰,口干欲饮,声音嘶哑,神疲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
预防与调护
本病若能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日常生活中,须避免接触某些过敏物质或吸入异味。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冷热空气刺激,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