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以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为主要特征,导致次日白天疲乏、困倦、心烦、不安、健忘、头昏的病证。又称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

《灵枢·大惑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治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认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不寐》提出以邪正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不得卧》将不寐的病因归纳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这些都丰富了对不寐的认识。

现代医学的失眠症、神经症、情绪障碍及其他躯体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不寐辨治。

临床表现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导致次日白天疲乏、困倦,可伴心悸、头晕、健忘、心烦等,经各系统临床检查未发现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多为慢性病程,亦有因急性因素起病。

病因病机

不寐多由情志所伤,久病体虚,年老体衰,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引起,主要病机为阳不入阴,与心、脾、肝、肾等脏关系密切。忧思过度,劳逸失度,导致心脾两虚,心失所养;或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阳扰神,神不内守;或因肾精受损,精血内耗,心肾不交;亦有因饮食不节,宿食停滞,食热扰胃;或心胆气虚,痰热扰神,均能使心神不安,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辨证论治

不寐的辨证当辨虚实,辨病位,辨轻重。

①辨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常见心脾两虚,肾阴不足,心虚胆怯;实证多见肝郁化火,饮食停滞,痰热内扰。
②辨病位,所受脏腑不同,则表现的兼证也不同,需根据脏腑病变的特点辨清病位。
③辨轻重,轻者仅入睡不酣,或寐而易醒,醒后可以再睡,病程较短;重者可彻夜不寐,迁延不愈。

治疗原则
不寐的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首先调和脏腑气血阴阳,如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清热化痰、消导和中,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同时,辅以镇静安神,如养血安神、清心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定志安神等。此外,应当注意精神调摄,配合治疗。

证型分类
常见证型:
①心脾两虚。症见不易入睡,或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寐,面色萎黄,心悸,乏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症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五心烦热,夜有盗汗,咽干口渴或口舌糜烂,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③心肾不交。症见不寐,兼心烦口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苔薄,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方用交泰丸加减。
④痰热内扰。症见心烦失眠,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痰多,舌质偏红,苔黄腻或舌边有白涎,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方用温胆汤或清火涤痰汤加减。
⑤胃气不和。症见失眠而脘腹胀满,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或滑数。治宜和胃化滞安神,可先用保和丸消食积,若食积已消但仍不能入寐,用半夏秫米汤调理。
⑥肝郁血虚。症见难以入寐,即使入寐,噩梦纷纭,多梦易惊,胸胁胀满,善太息,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养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加减。
⑦心虚胆怯。症见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善惊易恐,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预防与调护

不寐要重视精神调摄的作用,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兴奋、惊恐等不良情绪。睡眠环境宜舒适、安静、黑暗、空气清新;日间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作息有序,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减少摄入影响睡眠的食物,忌烟酒,不喝浓茶。规律服药,配合气功和心理、认知行为治疗,利于康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