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形消瘦、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频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消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有详细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疾病后期出现脏腑衰弱、阴虚内热、形体消瘦等症状,均可参照消瘅论治。
本病多因外邪入侵、脏腑柔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饮酒及房劳过度等,致使脏腑衰弱,阴虚内热,而发本病。消瘅的临床表现重在消瘦,以肌肤消瘦、多食、热蕴于内为特征。消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重在渴,以口干多饮为症状特点,是由于热盛进一步伤阴、津液亏少造成的。
《黄帝内经》认为消瘅既指消渴病之中的消证,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善食而瘦;也指消渴病三消证之总称,如《灵枢·五变》中“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本病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应注意饮食控制,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以杂粮、蔬菜、豆类、瘦肉、鸡蛋为主,定时定量进餐。此外宜保持心情平和、戒烟酒浓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