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操作不慎被鱼刺、动物骨、竹木、金属等刺伤皮肤,或破伤之处接触猪肉、鱼类、海鲜和鸡鸭等物而外受毒邪,毒邪乘虚袭人而致病的病证。
历代中医文献对伤水疮的病因都有记载。如隋代《诸病源候论·诸鱼伤人候》记载:“鱼类甚多,其鯆、魮、鯸、鲐骨芒刺有毒,伤人则肿痛。”明代《外科启玄·伤水疮》记载:“误被竹肿痛木签破皮肤,又因生水洗之,溃而疼痛,或鱼刺诸骨破伤,久而不愈。用黄丹、蛤蚧、文蛤等分,同炒变色,掺创口上,渐次而愈。”
本病好发于手指、手背或足部等暴露部位。病程2~4周,偶可复发,预后大多良好,少数病情重笃者可危及生命。现代医学的类丹毒可参照伤水疮论治。
临床表现
多发于手指、手背、足背,少数泛发全身。初起在皮肤破损处出现一疼痛的红色斑点,迅速扩散成紫红斑片,轮廓清晰,边缘整齐,逐渐肿胀,周边隆起,中心略凹呈环状,偶有水疱,形似猫眼,小如指甲钱币,大若银圆马蹄,甚者肤起紫斑、色若葡萄、压之不退,自觉灼热、瘙痒、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若泛发全身者,可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少数病情甚笃者,可致死亡。本病潜伏期为2~7天,最短者8小时,超过1周者罕见。
病因病机
伤水疮的主要病因为皮肤外伤或破伤之处接触猪、鱼、鸡、鸭等畜禽,而致湿热毒邪外袭体肤,侵袭卫表,与湿相搏,外透肌肤,出现肿胀和红斑,因而致病;或邪毒炽盛,毒热内传气营,气分热盛,则见壮热、口渴;毒传营分,毒热夹湿外透,则见广泛性红斑和紫癜。
辨证论治
本病重在辨卫分、气分、营分。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患处肿胀,其色黯红,中有水疱,周边隆起,伴有灼热痒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则病在卫分;若湿热毒邪较重,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患处焮肿,伴壮热、口渴、神昏谵语等症,为病在气分、营分。
治疗原则
伤水疮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根据病情的轻重及卫气营血的具体阶段采用相应的治法。邪伤卫表为湿热毒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故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邪炽气营为卫分之邪不解,郁而化热,深入气营,气热津伤,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故以清气凉营、泄热解毒为主。
证型分类
邪伤卫表:最为常见,损害与丹毒相似,初起侵入部位发生疼痛,随后患处皮肤出现肿胀和红斑,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边缘清晰的多角形斑,其色紫红,红斑逐渐向周围扩散,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形成环状,有时中央可有水疱形成,病损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厘米,多发生于手及腕部,局部伴有灼热痒痛,如果手指受累,则出现肿胀和局部皮肤紧张而使其活动受限,导致关节屈伸不利,少数患者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出现臖核肿大,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七星剑加减,外治宜用黄柏水煎水洗净,紫金锭外涂。
邪炽气营:临床罕见,患者一般没有典型皮损,但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全身症状明显,患处焮肿,伴壮热不退,口渴饮冷,神昏谵语,肤起紫癜,大便秘结,腹胀如鼓,舌质绛、苔黄,脉象沉实。治宜清气凉营、泄热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另以牛黄解毒丸1丸送服,外治宜用黄柏水煎水洗净,紫金锭外涂。
预防与调护
本病以预防为主。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发病时禁忌一切发物,如牛、羊肉和海鲜,禁忌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从事禽、鱼、肉相关工作者,应注意防护,免受破伤;加强对禽、鱼、肉类的检疫工作;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还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