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疮

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雁疮、寒疮。

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名为雁疮,因常在雁来时发病,雁去时痊愈,说明其有一定的季节性。“猫眼疮”之名首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第一十七》:“猫眼疮名取象形,痛痒不常无血脓,光芒闪烁如猫眼,脾经湿热外寒凝”。

本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疮形如猫之眼,光彩闪烁无脓血而得名。常见于春、秋两季,约3~4周可自愈,但可复发。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典型者出现虹膜样特征性红斑,常累及口腔、二阴,严重者伴内脏损害。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多形性红斑。

临床表现

本病前驱症状有头痛、低热、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发病急骤,皮损常对称性发于指缘、手掌,次为前臂、足背、小腿、颜面、项部颈旁,少数累及全身皮肤,有时黏膜亦可受损害。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自觉瘙痒、灼热、疼痛。

按病情特点,可分为:
①轻证。此型最为多见,以青年女性为多,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也可见水疱、大疱、紫癜或风团等,多发于手足背、前臂和踝部;开始为风团样丘疹或红斑,1~2日后呈暗紫色,形状不一、大小不同,有时红斑呈一亮环,暗紫色之间有一呈虹膜样的苍白带是本病的特征;多对称性分布于手足背、腕、肘、膝部,也可见于掌、跖、面、颈和躯干部。前驱症状有头痛、纳呆、乏力、咽痛,轻度瘙痒,黏膜损害较轻或无,2~3周自愈,预后良好,多在春、秋季节复发。
②重证,亦称为重症大疱型红斑黏膜-皮肤-眼综合征。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急骤,前驱症状明显,可有畏寒、高热、咽痛、关节疼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皮损广泛,出现红斑、水疱、大疱、紫癜、血疱、黏膜糜烂,甚至伴有内脏病变。病程3~6周。本型病程急剧,如不及时处理,预后极差。

本病注意与冻疮、药毒疹等病鉴别诊断。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素体禀赋不耐,感染病灶或接触药物、食物(鱼、虾、蟹)等过敏引起。或因素体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外侵,寒湿阻络,营卫不和所致;或因风热外侵,湿热蕴结,又因过食辛辣肥甘,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久化热,风湿热蕴结肌肤而发;或因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毒邪,热毒内生,燔灼营血,以致火毒炽盛、蕴阻肌肤而发。

辨证论治

证型分类
寒湿阻络型:冬季发作,天暖痊愈,症见紫红色斑,皮肤偏冷,伴恶寒、肢冷,苔薄白,脉濡等。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味。

湿热蕴结型:症见红斑鲜艳,伴发热、咽干、喉痛、关节酸痛,便秘、溲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合消风散加减。

火毒炽盛型:常发病突然,先有怕冷高热,头痛,咽干喉痛,胸痛咳嗽,甚至有呕吐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皮疹广泛,口腔、阴部黏膜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外治法
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为主者,治宜清热、收敛、止痒,选用三黄洗剂外搽;皮损以水疱、大疱为主,破后糜烂、渗出明显者,选用三黄洗剂、马齿苋水剂湿敷,然后用青黛膏外涂,每日4~5次。

黏膜糜烂者,可选用3%硼酸水或用内服中药煎汤含漱,并外用青吹口散,每天4~5次。

预防与调护

寻找并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停用致敏药物。寒湿证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忌烟酒。重症者出现大疱破溃、糜烂者,应加强护理,皮损处及时换药,注意床上用品的消毒、更换,防止感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