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诸病源候论》曰:“夫羸瘦不生肌肤,皆为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血气衰弱,不能荣于肌肤。”表明小儿血气衰弱因脾胃不和所致。元代《卫生宝鉴》用枣矾丸治疗“食劳黄”,其主药绿矾的化学成分硫酸亚铁是补充铁的有效药物。《幼幼集成》曰:“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参、术,补气即所以生血也。”《血证论》曰:“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一二,补阴者十之八九。”更全面论述了补血的多种治法,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治疗血虚。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素虚;后天喂养不当,脾胃虚损;罹患他病,精微物质亏耗等。其中尤以喂养不当,脾胃虚损引起者最为常见。病变部位在脾、肾、心、肝。脾虚不能化生气血、肾虚不能填精生血为其主要病理基础。

辨证论治

辨证以气血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判断病情之轻重、病损之脏腑、气血阴阳之偏衰、虚实之多少。本病治疗,总以“虚者补之”为基本法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藏精之脏,精能化血,精血同源,故补虚当以培补脾肾为要。常见证型:
①脾胃虚弱证。证见面色苍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肌肉松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治宜运脾开胃、益气养血,常以六君子汤加减。
②心脾两虚证。证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淡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夜眠不安,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治宜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常以归脾汤加减。
③肝肾阴虚证。证见面色苍白,甲白脆薄,毛发枯黄,头晕耳鸣,发育迟缓,两目干涩,烦躁失眠,颧红盗汗,四肢震颤抽动,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数或细数。治宜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常以左归丸加减。
④脾肾阳虚证。证见面色㿠白,唇舌爪甲苍白,发黄稀少,精神萎靡,畏寒肢冷,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消瘦或浮肿,发育迟缓,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治宜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常以右归丸加减。

预防与调护

重在预防,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营养丰富、富含铁剂的辅食,及时治疗各种传染病、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出血性疾病等,谨慎用药,加强病期护理。重症贫血患儿要加强护理,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虚脱、出血等危证,以便及时抢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